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72|回覆: 0

[成語典故] 罄竹難書

[複製連結]
文強 發表於 2016-9-16 08: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罄竹難書】相關人物

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唐朝開國皇帝。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罄竹難書】涵義

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

【罄竹難書】出處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呂氏春秋】:“亂國所生之物,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也。”

【漢書·公孫賀傳】:“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書不勝書”。

【罄竹難書】辨析

【罄竹難書】讀音:qìng zhú nán shū

【罄竹難書】近義詞:擢髮難數、十惡不赦、罪大惡極

【罄竹難書】反義詞:豐功偉績、舉不勝舉、不可勝數、宅心仁厚

【罄竹難書】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用作貶義。

【罄竹難書】造句

1、帝國主義者窮凶極惡,殺害中國人民的罪行罄竹難書

2、日本侵華戰犯的罪惡,罄竹難書

3、這伙暴徒姦淫劫掠,無惡不作,其罪行罄竹難書

4、在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秦始皇的暴政真是罄竹難書

5、他所犯的罪行罄竹難書,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

6、這一謀殺引發的如此意的屠戮和兇殘,罄竹難書

7、這個犯人的罪惡罄竹難書,群眾對此義憤填膺。

8、身為記者多年,我還是第一次遇見這種罪行罄竹難書的犯人。

9、這個塑料小人的罪行真是罄竹難書

10、即使是罄竹難書的大罪犯,只要他能誠心改過向上,我身為律師,還是願意替他辯護。

【罄竹難書】成語典故:

李淵自從在太原起兵以後,自任為大將軍,積極地向隋軍進攻。

這個時候,突厥的力量很強,李淵因為一方面擔心突厥壞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馬,所以聽從別人的建議,向突厥的始畢可汗談和,雙方約定:“若得攻入長安,民眾土地歸於唐,金玉繒帛歸於突厥。”李淵為爭取人心,大開糧倉,救濟災民,並且乘機招募義兵。然而,這些義兵都是烏合之眾,沒有經過檢閱練習,所以帶領起來萬分辛苦。

此時,李密在現在的河南省東部,擁有極大的力量,而且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聲討隋煬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這句話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簡策,也寫不完煬帝的罪狀。罄是用盡的意思。用東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煬帝的罪惡。以後我們形容罪狀之多,寫都寫不完,稱之為“罄竹難書”,這就是此句成語的由來。

自從這一篇檄文一出,海內轟動,人人傳閱,李密的聲勢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紛紛上表,勸請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卻以為洛陽尚未拿下,還不必急在一時。

因為李密的聲勢浩大,所以李淵想要來拉攏他,遣使通書。李密自以為力量雄厚,要求李淵率領步騎數千到河南來,當面締結盟約,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淵不敢得罪李密,卻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說:“李密這個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準備進兵關中,如果一口回絕他,等於平白又多了一個敵人,不如拍拍他的馬屁,使他更為驕傲,然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好來坐收漁利。”,於是,李淵就命令溫大雅回了一封書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為五十歲 ,沒有這個野心了。願意跟着大弟你,攀鱗附翼。”李密見到信,看得眉開眼笑,樂不可支。從此,對李淵深信不疑。

【罄竹難書】成語接龍:

罄竹難書→書聲琅琅→琅琅上口→口口相傳→傳宗接代→代馬望北→北鄙之音→音容笑貌→貌是情非→非愚則誣→誣良為盜→盜嫂受金→金相玉振→振兵釋旅→旅進旅退→退有後言→言無二價→價增一顧→顧名思義→義不取容→容膝之地→地北天南→南郭先生→生死苦海→海闊天高→高情遠致→致之度外→外感內傷→傷教敗俗→俗下文字→字正腔圓→圓首方足→足繭手胝→胝肩繭足→足高氣揚→揚己露才→才蔽識淺→淺斟低唱→唱沙作米→米鹽博辯→辯口利舌→舌敝唇枯→枯枝敗葉→葉落歸根→根株附麗→麗句清詞→詞無枝葉→葉公好龍→龍興鳳舉→舉踵思望→望風而逃→逃之夭夭→夭桃穠李→李廣難封→封胡羯末→末如之何→何德堪之→之死靡二→二三其意→意氣自若→若有所亡→亡魂失魄→魄消魂散→散傷丑害→害群之馬→馬角烏頭→頭足異處→處高臨深→深山老林→林下風致→致遠任重→重規沓矩→矩步方行→行不由徑→逕行直遂→遂心快意→意氣洋洋→洋洋大觀→觀山翫水→水過鴨背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