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相關人物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陝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馬革裹屍】涵義
馬革即馬皮。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多指軍人戰死於沙場。形容為國作戰,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
【馬革裹屍】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馬革裹屍】辨析
【馬革裹屍】讀音:mǎ gé guǒ shī
【馬革裹屍】近義詞:馬革屍還、赴湯蹈火、決一死戰、背水一戰、戰死沙場、捐軀疆場
【馬革裹屍】反義詞:臨陣脫逃
【馬革裹屍】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褒義。
【馬革裹屍】造句
1、志願軍戰士勇敢作戰,即使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2、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3、身為軍人,為了國家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惜。
4、作為軍人應當有馬革裹屍,為國捐軀的氣節。
5、大丈夫應該馬革裹屍,戰死沙場,豈能庸庸碌碌。
6、雄武之士,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而還,豈能苟且偷生?
7、上陣殺敵,為國為民,即使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在所不辭。
8、閉上眼,那馬革裹屍,淒涼悲慘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9、他為國鞠躬盡瘁,燕然勒功,經他鍥而不捨的努力,國家終於恢復治安,他真是死而後已啊,但他死後被人陷害,馬革裹屍,真可惜。
10、戰士是屬於戰場的,即使馬革裹屍,我也在所不惜。
【馬革裹屍】成語典故: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將軍。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着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麼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誇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麼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將軍,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於功,我怎麼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屍,而只用馬的皮革裹着屍體回來埋葬,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將軍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
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准了他的請求。於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
【馬革裹屍】成語接龍:
馬革裹屍→尸居餘氣→氣忍聲吞→吞舟之魚→魚生空釜→釜底抽薪→薪盡火傳→傳為佳話→話中帶刺→刺上化下→下馬馮婦→婦孺皆知→知羞識廉→廉頑立懦→懦詞怪說→說一不二→二八佳人→人我是非→非意相干→干將莫邪→邪不犯正→正正之旗→旗鼓相當→當仁不讓→讓逸競勞→勞師襲遠→遠求騏驥→驥服鹽車→車量斗數→數黑論白→白黑顛倒→倒打一瓦→瓦解冰消→消息靈通→通衢廣陌→陌路相逢→逢山開路→路柳牆花→花堆錦簇→簇錦團花→花簇錦攢→攢眉苦臉→臉黃肌瘦→瘦羊博士→士死知己→己飢己溺→溺心滅質→質傴影曲→曲學詖行→行若狗彘→彘肩斗酒→酒綠燈紅→紅衰翠減→減師半德→德淺行薄→薄物細故→故態復還→還淳返樸→樸素無華→華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德圓滿→滿坐風生→生上起下→下筆千言→言多傷幸→幸災樂禍→禍福由人→人歡馬叫→叫苦不迭→迭矩重規→規天矩地→地上天官→官虎吏狼→狼顧狐疑→疑鬼疑神→神氣活現→現鐘不打→打人罵狗→狗吠之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