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司天方】為為清代醫家繆問注釋宋代陳無擇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而成的著作,其中所列運氣十六方基本取自陳氏之方,經龍砂醫家姜氏世醫推廣發揚,在龍砂醫學流派中得到較好傳承應用。
附子山萸湯為【三因司天方】的運氣方之一,乃針對六甲年土運太過運氣所立之方。2014年正值甲午之年,筆者在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老師的指導下,臨床中使用此方治療多種疾病,每獲良效。茲舉驗案2則,並淺談運用體會如下:
【脅痛兼淋證眩暈案】
王某,男,48歲,醫生。於2014年7月2日(甲午年,小暑前5日)因右脅肋部脹痛一年余,加重半月,伴眩暈、小便頻而不利就診。西醫曾診為膽囊炎、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患者乏力、口乾,自覺全身發熱,有感冒感覺,大便溏薄,日三次;舌質紅,剝脫苔,脈弦大,尤以右尺左關為甚。
初診時予鎮肝熄風湯加滋腎丸4劑,眩暈、全身不適減輕,脅痛依舊。
二診:予大柴胡湯4劑,諸症反加重。
三診:辨為脾腎陽虛,寒濕內停,肝膽郁滯,治以附子山萸湯。
處方:制附子(先煎2小時)15克,山萸肉15克,木瓜15克,烏梅15克,法半夏15克,木香10克,藿香10克,公丁香(後下)6克,肉豆蔻8克,生薑20克,大棗(擘)2枚。 3劑後諸症已見好轉,舌質轉為淡暗,右尺脈弦大減輕。
四診:上方增附子量為60克(先煎3小時),生薑60克,烏梅30克,余藥味及量未變,繼服7劑後症狀明顯好轉,口乾改善,舌質淡清,水滑,右尺脈弦大明顯改善。
五診:上方增附子量為75克(先煎3小時),烏梅50克,繼服10劑,諸症基本消失。
按:本患者病多症廣,病情複雜,辨證頗為棘手,大柴胡湯本為治膽囊疾病良方,用後卻使脅痛及全身不適加重,頗為費解。後思之,患者丙辰年寒水運生人,平素有陽虛寒象,時在甲午,土運太過,『火用不宣,脾土轉失溫煦』,便溏為脾土受戕之象,為難之時想到運氣方,六甲年之附子山萸湯『治腎而兼治脾』,方中配萸肉、烏梅『專培厥陰』,『借木瓜以泄甲木』,肝膽腎脾一方可統。服後果然有效。陽虛體質,加大附子用量,療效更為滿意。
【虛勞案】
石某,女,68歲,農民。於2014年6月18日因全身乏力、無力行走3月余前來就診。曾住院治療,診斷為低鉀血症。治療半月,療效不顯。患者現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少氣懶言,行走困難,步履蹣跚,扶入診室。自述全身乏力,行走10餘米即無力行走,伴脘腹脹滿,氣短,動則加重,呃逆,納呆,二便、夜寐可。舌淡,苔白厚膩,關脈沉弱無力。
辨證屬脾腎陽虛,寒濕停滯。甲午之年,土運太過,予附子山萸湯原方4劑。
處方:制附子(先煎2小時)15克,山萸肉15克,木瓜15克,烏梅15克,法半夏15克,木香10克,藿香10克,公丁香(後下)6克,肉豆蔻8克,生薑7片大棗(擘)2枚。患者服1劑半時,半夜腹瀉7次,而無不適反應,反感輕鬆,且諸症明顯好轉。
二診附子加量至30克,附子先煎3小時,余藥未變,又服藥7劑諸症又有好轉;三診附子又加量至60克,先煎3小時,余藥未變,再服藥7劑諸症基本消失,唯有說話多及勞累後感氣短。四診原方合補中益氣湯服7劑,後改只服補中益氣湯服7劑,諸症痊癒。
按:【素問•氣交變大論第六十九篇】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上應鎮星。甚則肌肉痿,足萎不收,行善瘛,腳下痛,飲發中滿,食減,四肢不舉……。』此患用附子山萸湯顯效,後合用補中益氣湯在較短時間內收全功,可見運氣方確實療效顯著。
【運用附子山萸湯體會】
對於附子山萸湯,筆者以前了解不多,很少使用。通過顧植山老師的指導,並經臨床運用、思考後認識到,此方在甲午年土運太過時確有廣泛的使用機會,且對疑難重症常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筆者認為附子山萸湯在臨證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使用:
1.六甲年土運太過時之大多病症,尤其是疑難病症。
2. 不是六甲年,運氣符合土運太過之大多病症,正如【三因司天方•運氣總說】中引張戴人之說:『病如不是當年氣,看於何年運氣同。便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庶乎得運氣之意矣。』
3. 附子山萸湯主要用於脾腎陽虛者,亦可用於肝膽脾腎同病,水濕停滯,木疏太過,肝胃不和,虛實寒熱錯雜之複雜病機。
4.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舌質紅者有時亦可使用。繆問釋:『…得此佐治,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者亦投之中綮矣。』
5.方證論治,筆者廣泛用於腰、腿、腹、足等部痛、脹、腫、冷等症,以及四肢清冷、萎軟無力、活動不利,行走沉重無力、明顯不穩,抽掣疼痛,泄瀉,煩悶不暢等多種疑難病症。
6. 無證可辨或病情複雜無法下手時,也可考慮使用運氣方。
總之,附子山萸湯乃六甲年土運太過之運氣方,功能溫腎運脾,祛寒除濕,培乙木泄甲木,正所謂安甲乙而資戊己,先後天兼顧,生克制化並存,溫陽而無劫陰之弊,益陰且無留濕之患,實為六甲年土運太過之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