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兒臟腑嬌嫩,脾常不足,神氣怯弱,感冒之後,容易化熱,初起為寒象,可能第二天就轉為熱性表現,這一點也是和成人感冒不一樣的。究其病因,小兒稚陰稚陽,肌膚嬌嫩,髒氣未充,肺脾尚虛,衛外不固,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以致陰陽失衡,營衛不調,外感風寒,入裏化熱。又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陽氣相對比較旺盛,所以,感受外邪,更容易出現發熱症候。
方藥組成 玉屏風散加柴胡、黃芩、甘草。
功用 益氣固表,補脾實衛,疏風散熱。
主治 感冒發熱,或同時兼見鼻塞流涕、噴嚏咳嗽等症狀。
方解 方中以玉屏風散為主,補脾實衛,益氣固表;用柴胡、黃芩疏風散熱,其中柴胡苦辛,『苦以發之』,可散火熱之標;黃芩苦寒,『寒以勝之』,直折火熱之本,二藥相須為用,透表泄熱,疏半表半裏之邪,藥理實驗表明,柴胡、黃芩對多種病毒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革蘭氏陽性桿菌和陰性桿菌均有廣泛的抑制作用,具有顯著的解熱、抗炎作用;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固表、疏風散熱之功效。
典型醫案
於某某,男,4歲,2013年9月3日初診。
家長代述,3天前外出受風寒,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發熱等症狀,體溫最高時可達39.5℃,經輸液治療,體溫恢復正常,但次日體溫再次升高,並伴有輕微的咳嗽,平時食慾好,偏嗜肥甘厚味而厭食蔬菜。刻診見患兒形體偏胖,面色潮紅,口唇紅而干,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舌質偏紅,苔白稍厚,指紋浮現紅紫,時測體溫39℃,聽診雙肺呼吸音粗。依據舌脈症狀,辨證為小兒經脈未充,腠理空疏,正氣不足,衛外不固,外邪乘虛內舍,伏於表裏之間,入裏化熱,故症見寒熱交做,發熱起伏,時高時低。治宜固表實衛,疏風散熱。
處方 黃芪10克,炒白朮5克,防風2克,柴胡5克,黃芩5克,炙百部3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4小時服藥1次,服藥後覆被取微汗。並囑家長多喝溫水,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食品,避免汗後受風,在體溫升高時可用溫水浴足。
2013年9月7日二診 服藥3劑,體溫恢復正常,仍時有咳嗽,聽診雙肺呼吸音粗,余未述明顯不適,納食可,二便調。改用小兒易感陣咳膏(由我院中藥製劑室調配生產),服用一瓶(5天)後咳嗽症狀消失。因患兒有反覆感冒史,又予以小兒表虛易感膏鞏固治療,此後極少感冒,體質明顯改善。
按 發熱是機體與病毒博弈的表現,是動員自身抵抗力的良好手段,保持適當的體溫,將有利於疾病的恢復。當發現小兒受涼剛出現感冒症狀時,急用生薑、連須蔥頭煮水喝,解表使其微汗外出,可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當出現發熱症狀時,採用中藥治療,可有效緩解症狀。若體溫超過39℃,可予上方每日2劑服用,間隔2小時服藥一次。或配合物理降溫法,亦可採用口服解熱鎮痛藥對症治療,儘量不要使用抗菌素、激素等,以免削弱機體抵抗力,延長病程,甚至出現肺炎等併發症。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