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轉化醫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它是國際醫學健康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同時還是現代醫學的前沿和新的方向。
轉化醫學最早來自美國。轉化或轉換醫學是將基礎醫學研究和臨床治療連接起來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這種醫學思維,從某些意義上說,是建立在基因組遺傳學基礎上的生物信息學,同系統醫學理論與自動化通信技術之間有明顯的互動,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聯繫。
轉化醫學的立足點,是讓基礎研究與患者、基層工作者需求間建立密切聯繫,尤其是在分子基礎醫學研究領域,向更綜合、更有效、更合適的疾病防治模式轉化。轉化醫學提倡打破屏障,填補鴻溝,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後再將科研成果快速轉向應用。轉化醫學注重多學科研究結合,各自發揮各自優勢。
轉化醫學與中醫學有相似之處
轉化醫學研究一切從患者出發,開發和應用新的技術,強調的是患者的早期檢查和疾病的早期評估。中醫藥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臨床實踐,強調的都是整體觀念,要時刻顧護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社會是一個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體內部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與轉化醫學的基因組遺傳學、系統醫學理論有明顯的接近,某些方面幾乎相同。
中醫重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認為精神與形體密不可分,強調生理和心理的協同關係,重視生理與心理在健康與疾病中的相互影響。而轉化醫學也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從臨床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
中醫注重『天地相應』,強調先天對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認為人的健康在於各臟腑功能和諧協調,情志表達適度中和,並能順應不同環境的變化,這一切的根本在於陰陽的動態平衡。疾病的發生是在內、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體功能失去動態平衡。維護健康就是維護人的整體功能動態平衡,治療疾病就是使失去動態平衡的整體功能恢復到協調與和諧狀態。轉化醫學強調並重視系統病理學、系統藥物學、系統診斷與整體綜合思維,倡導基因組遺傳學,而遺傳學着眼於形式遺傳、個體基因傳遞、DNA結構及生命蛋白質的合成,從母親血液循環中檢測胎兒DNA以獲得基因組信息,設法調控健康和疾病狀態。
中醫診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體現為辨證論治。『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採集的症狀、體徵等個體信息,通過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證候。『論治』就是根據辨證結果確定相應治療方法。轉化醫學注重遺傳學和基因組學,認為未來基因組學的數碼化的『生命之樹』必將建立,通過對地球上每個物種的個體進行測序,試圖改變對整個生命的看法。對人類、種族的全基因組測序,為醫學和保健打下基礎。尤其是基因組學,還將幫助健康管理從反應式模型發展到前攝式模型,也就是說,不再等到症狀出現才治療,而是利用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信息,從自然、先天狀態研究,探討如何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這與中醫診療着眼於『病的人』而不僅是『人的病』以及着眼於『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治未病』理念十分相近。中醫強調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關係,主張以養生為要務,認為可通過情志調攝、勞逸適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防治,也可根據不同體質或狀態給予適當干預,以養神健體,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從而達到保健和防病作用。而轉化醫學的可預測性和利用包括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在內的方法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前瞻性地認識人體與疾病,幫助健康管理從反應式模型發展到前攝式模型,從而進行更優化的實驗設計來促進預防醫學的研究,這與中醫學也是相似的。
當代生命科學的探索和發展應與中醫藥學結合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指出:『以轉化醫學為核心,大力提升醫學科技水平,強化醫藥衛生重點學科建設。』【『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中也提出:『推動有利於國民健康的醫學模式的轉化;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醫學發展歷史表明,未來醫學突破性的進展有賴於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結合;21世紀的醫學將更加重視『環境—社會—心理—工程—生物』模式,更加重視整體醫學觀和有關複雜系統的研究。
我們知道,東西方醫學兩種醫學模式各有不同的特色。中醫學主張以整體論為基礎,提倡樸素系統論,本源『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強調多因素的相互聯繫,更多地採用經驗積累、類比推理,通過中藥方劑多種有效組分對機體多系統、多途徑、多靶點地綜合調節,以達到祛病養生的目的,是一種複合醫學模式。
20世紀末葉,當時的法國總統密特朗曾邀請了75位諾貝爾獎得主,以『21世紀的挑戰和希望』為主題,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會後發佈了【巴黎宣言】,指出:『好的醫生應該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僅能把病治好的醫生。』 同時也指出:『醫學不僅是關於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於健康的科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的經濟條件普遍改善,加之公共衛生事業迅速發展,以及第一次衛生革命的成功,使人口死亡率特別是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促進了人類長壽和人口數量的激增。21世紀,醫學正經歷着重大的變革。現代工業化、都市化帶來的人口集中、居住和交通擁擠、生活緊張和忙碌、社會關係複雜多變,導致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這時,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傳染病逐步轉變為非傳染性疾病。在發達國家,心臟病、腦血管病及惡性腫瘤的發病率與死亡率逐年上升。而以征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非傳染性慢病為目標的第二次衛生革命受阻,啟發了人們對現代醫學模式——生物(治療)醫學的反思,迫使人們對醫學的目的及核心價值進行深刻的反思。
現代醫學在第二次衛生革命中,進展並不理想,不像人們所希望的取得重大突破。對於當代面臨的健康問題,現代醫學的思路需要調整,應該有更加系統性的思考。『治未病』這一中國傳統醫學的最高理念,集中體現了醫學目的調整和醫學模式的轉變。針對現代醫學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西方醫學界對傳統中醫學理論的熱情正在空前高漲。
中醫在過去的歷史歲月裏,為中國人的醫療保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現在仍然發揮着重要作用。中醫藥發展和科學前沿的發展、生命科學的發展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當代生命科學的探索和發展,可以和中醫藥學的很多基礎研究結合起來,相信會從中得到深刻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