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新斌
河南登封位於嵩山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地之中』。這裏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誕生地。據史書記載,嵩山周圍是我國古代夏部族活動的主要地域。【國語,周語上】說:『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嵩山』條下也引韋昭注日:『崇、嵩字古通用,夏都陽城,嵩山在焉。』說明崇山就是嵩山。文獻中曾把夏部族的首領鯀和禹稱為『崇伯鯀』和『崇禹』,可見他們與嵩山的關係有多麼密切。此外,【孟子·萬章上】記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趙岐註:『陽城在嵩山下。』【史記·夏本紀】集解:『禹居陽城,今潁川陽城是也。』文獻中陽城的地望與今登封告成鎮相吻合。
從考古學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具體到登封考古而言,遠在20世紀50年代,對夏文化的探索就有了一定的進展。1954年,河南省文管會在進行治淮工程的文物調查中就發現了登封告成八方村遺址。1959年,徐旭生先生帶隊到豫西調查『夏墟』,再一次調查告成八方村遺址時,實際上已經把此遺址與夏文化聯繫起來了。到了70年代後期,安金槐先生又帶隊調查並發掘了八方村遺址,在遺址北部的範圍內,發現了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王城崗小城址。在此遺址內,發現了城牆基槽、城門豁口、夯土建築遺蹟及人牲奠基遺存,出土有原始青銅器殘片、帶有刻字的陶器殘片。在王城崗小城址東面不遠的地方還發現了一處大型東周城址,包含有城牆、建築基址、輸水管道系統、冶鐵遺址等,還有印有『陽城』和『陽城倉器』陶文的陶器,表明這裏是東周時期著名的陽城城址。依據上述種種考古發現並結合文獻記載,就把王城崗小城址與『禹都陽城』聯繫起來,當時在學術界雖未能達成共識,但這已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一個重大突破。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後,在這裏又發現了面積約34.8萬平方米的王城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大城址,並將原來的王城崗小城圍護在大城東北部內。發現有城牆、城壕,還有夯土台基和祭祀坑,出土有玉琮、白陶器等精美遺物。為證明這裏是『禹都陽城』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在夏文化的探索與研究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在上述登封考古發掘的歷史進程中,還有需要一提的是,1977年11月,國家文物局在登封召開了河南登封告成遺址發掘現場會,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文物考古界一次重要的學術盛會,全國有中央及各省市文物考古部門和高等院校共32個單位的110位代表出席會議,會上安金槐先生介紹了登封王城崗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城址的考古發現,認為這應屬於夏代早期文化。趙芝荃先生介紹了偃師二裏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並指出二裏頭文化是由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發展而來,二裏頭文化二、三期之間有較大差異,為夏、商的分界。鄒衡先生認為二裏頭文化一至四期均是夏文化,再早再晚的都不是夏文化。此外,黃石林、佟柱臣、張彥煌等近20位專家、學者都在會上做了發言,闡述了個人對夏文化的觀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鼐所長做了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