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6|回覆: 0

[醫藥臨床] 【黃帝內經】嘔吐噦病證探討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9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內經】認為六淫外感病邪侵犯機體,或直中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或動膈沖肺即能引起嘔吐噦。如【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厥陰司天,風淫所勝……食則嘔』『少陰之勝……炎暑至……嘔逆』『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嘔酸善飢』『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太陰之復,濕變乃舉……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的描述,分別論述了風、寒、暑、熱、燥、濕邪致嘔的各種情況並且指出因感邪之異,而有嘔酸、嘔苦、唾吐清液等的不同臨床表現。

惱怒久郁,情志怫逆,肝失條達,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或肝膽不利,膽氣上逆可致胃氣上逆,胃中食物、痰涎以及膽汁上溢嘔出;或因氣機不利,升降失調,胃氣上逆動膈而發為噦。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其中尤以肝鬱脾虛病機為多見。

暴飲暴食,溫涼失宜,五味偏嗜,或過食肥甘、醇酒辛辣,以及誤食不潔之物,以致傷胃滯脾,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生嘔吐;或因飲食不當,進食太快太飽,過食生冷,以致胃氣上逆,上動於膈,氣逆沖喉,則可致噦。如【靈樞·五味論】云:『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靈樞·上膈】云:『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靈樞·玉版】云:『內藥而嘔者,是二逆也。』以及【靈樞·口問】云:『人之噦者,何氣使然……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提示飲食不節是嘔吐噦發病的重要原因之—,而其病機則總不離乎『物盛滿而上溢』(【素問·脈解】)。

脾胃素虛,病後體弱,或勞倦過度,耗傷中氣,或飲食情志所傷,脾胃後天失養,以致脾胃虛弱不能盛受水谷和主持運化,脾虛不能化生精微,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上逆動膈而致嘔吐噦。如【素問·刺瘧】云:『足太陰……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在藏為脾……在變動為噦。』【靈樞·脹論】云:『脾脹者,善噦。』說明中焦脾胃虛弱,氣化不行,升降失司是嘔吐噦發病的病位所在和病機關鍵。

太陽嘔吐指邪犯太陽而引起的嘔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身熱頭痛嘔吐。』【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陽司天……善噫,嗌干,甚則色始。』太陽為三陽,陽氣旺盛,其經脈循行於人體背部,外邪侵犯太陽,邪傳入裏,擾動胃腑,進而失於和降,胃氣上逆所致。如外感寒邪,則表現為唾嘔清水,脘腹脹悶,惡寒,周身酸楚;若外感熱邪則表現為嘔吐噁心,身熱頭痛,咽干,胸脘悶脹;如感受暑濕,則可見噁心嘔吐,身熱心煩,口渴。

陽明嘔吐指邪犯陽明而引起的嘔吐。【素問·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歲陽明在泉,燥淫所勝……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陽明為二陽,兩陽合明,多氣多血,其經脈循行於軀幹下肢前部,如邪氣侵犯陽明,傷及胃腸,則可致胃失通降,腑氣不利,逆而上行而致發嘔吐。臨床上,若寒邪侵犯胃腑,多見嘔吐物清泠,或嘔吐痰涎清水,並可兼見胃脘痛、腹痛等;若胃中有熱,則多見嘔吐物穢臭,或嘔吐酸水,並多兼見胃中嘈雜,胸膈灼熱,噯氣呃逆,咳嗽以及心煩懊惱等。

少陽嘔吐指邪犯少陽而引起的嘔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少陽所至為嚏嘔。』【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靈樞·四時氣】云:『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少陽為一陽,少氣少血,其經脈循行於頭側耳中胸脅。邪犯少陽,膽氣不利,或肝膽鬱熱,橫逆犯胃,均可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致嘔吐。臨床上較典型的表現即為嘔吐苦水,或嘔出隔夜宿食,或嘔吐物量多色黃綠,兼見口苦,善太息,咽中如梗,耳鳴,胸脅脹痛等。

太陰嘔吐指邪犯太陰而引起的嘔吐。【靈樞·經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素問·厥論】云:『太陰之厥,則腹滿臏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素問·診要經終論】云:『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太陰為三陰,陰氣旺盛,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夾食道,連舌本,散舌下,主運化,又主四散精,為水谷精微化生之源。邪犯太陰,運化失職,升降失司,脾不升清,胃不降濁,食物糟粕隨胃氣上逆則嘔吐。臨床多表現為食入則嘔,時作時止,或嘔吐清水痰涎,或噁心欲吐,不思飲食,兼見面色無華,倦怠乏力,腹脹噯氣,夜寐欠安,甚或胃脘隱痛等。

少陰嘔吐指邪犯少陰而引起的嘔吐。【素問·脈解】云:『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氣游三焦……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邪犯少陰,心下熱甚,胃氣上逆而嘔吐。臨床上可見嘔吐酸水,或嘔吐物腐臭難聞,兼見心下灼熱,消谷善飢,臍下作痛,躁煩不安,咳嗽氣喘,甚則腹脹腹痛,裏急後重,便下赤白膿血等。

厥陰嘔吐指邪犯厥陰而引起的嘔吐。【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厥陰所至,為脅痛嘔泄。』邪犯厥陰,肝失條達,肝木疏泄太過,橫逆侵犯脾胃,脾不運化清濁俱下則飧泄,胃失和降濁氣上逆而嘔吐。臨床上可見嘔吐吞酸,噯氣呃逆,每遇情志刺激而加劇,兼見胃脘不適,不思飲食,兩脅、乳房脹痛,或見憂思嘆息,厭食油膩,遇食物則泛惡欲吐等。

寒噦指因寒邪入胃或胃有積冷而引起的呃逆。【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凡過食生冷寒涼或寒邪阻遏胃中,中焦氣機失司,胃氣不降,又兼受納過度,谷氣相爭,引動胃氣上沖膈間而致噦。臨證可見呃聲沉緩有力,遇寒愈甚,得熱則減,或兼唾出清水,還可兼見胸膈胃脘不舒,喜飲熱湯,惡食冷物,口不渴,飲食減少等。

熱噦指因熱邪犯胃或胃有積熱而引起的呃逆。【素問·至真要大論】有『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外為浮腫,噦噫』『陽明之復……腹脹而泄,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的描述。多因熱邪犯胃或因嗜食辛辣醇酒,或過用溫補以致胃中積熱,胃火上沖而致噦,也與心火內郁、肝內鬱熱,以致影響氣機升降,氣逆衝上相關聯。臨證多見呃聲洪亮有力,沖逆而出,喉間作響,不能自制,兼見口臭煩渴,多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

虛噦 指因久病重病或誤用吐下之劑致使胃氣衰敗而引起的呃逆。【素問·寶命全形論】云:『病深者,其聲噦。』【素問·三部九候論】云:『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虛噦的發生常出現在病情深重危急之際,多因患病日久、重病或因病誤用吐下之劑,中氣虛耗,臟腑精微虧損,胃陰枯竭,脾腎大敗以致胃失濡潤,腎失固攝所致。臨床上如脾胃氣虛可見呃聲低弱無力,時作時止,兼見面色無華,神疲倦怠,食少納呆,或手足不溫,口淡不渴等;胃陰不足則見呃急促,不相連續,兼見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腎氣虧虛可見呃聲微弱,時斷時續,兼見腰膝酸軟,二便不禁,四肢不溫,均提示病情危重。

嘔吐噦的治療及預後】

內經】對嘔吐的治療及預後論述不多,但針對噦的治療方法及預後轉歸論述已較全面,給後世以諸多啟迪。

嘔吐的治療及預後 對於嘔吐的治療,【內經】並未提出具體的方藥,而多以臨證常見症狀出現在針灸治療的兼症與禁忌症中。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素問·刺熱】云:『心熱病者……煩悶善嘔……刺手少陰太陽……脾熱病者……欲嘔、身熱……刺足太陰陽明。』提示嘔吐作為膽病、熱病的兼症之—,可以通過針灸療法進行救治。又如【素問·刺禁論】云:『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則指出針刺治療不可中傷膽胃臟腑經氣,使胃氣上逆,膽氣不降而加劇病情。

噦的治療及預後 噦的治療,【內經】提供了3種外治方法。【靈樞·雜病】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張介賓注曰:『用草刺鼻則嚏,嚏則氣達而噦可已,此一法也;或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此治噦之三法也。』作為肺胃氣機失調的新發噦證,【內經】提供的外治方法簡便易行,切合應用,特別是『無息而疾迎引之』的方法,用以自我救療,很是有效。此外,對於噦證頻作,呃聲不斷,難以自制,則必須從病因病機分析入手,辨證選擇相關經脈,應用針刺方法進行救治。如【靈樞·口問】云:『人之噦者……補手太陰,瀉足少陰……肺主為噦,取手太陰、足少陰。』這一治療思想,也對臨床應用具有—定的指導意義。

對於噦證預後轉歸的認識,【內經】認為需要通過臨床觀察和分析病因病機進行判斷,如屬於偶發新發的普通寒熱噦證,通過辨證論治大多可以有效治療。病情危重,或大病久病,或因病誤用吐下之劑而出現的虛噦證,臨床上多表現為呃聲低弱無力,或急促斷續,如熱病汗不出大顴發赤之噦,以及七診(脈來獨大、獨小、獨遲、獨疾、獨寒、獨熱、獨陷下)之候的噦證等,則預示機體胃氣衰敗,五臟真氣耗竭,病情深重,預後較差。(鄭紅斌)

(摘編自中華中醫藥雜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