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周易】成書於2500多年前,它的創作過程可謂『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伏羲、文王和孔子這三個聖人經過了上古、中古和近古才完成了這本書。按照朱熹的說法,伏羲之易和文王之易是算命之書,到了孔子時代才上升為哲學之書。馮友蘭先生說,一部【周易】,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發生、成長、發展、定型、成熟的現象學。 道家老子曾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一下子把【周易】提到哲學的高度。儒家根據【易經】進行推演,把社會中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等關係用陰陽來解釋。馮友蘭的高徒朱伯昆先生寫了一部【易學哲學史】,論證在中國文化接受西學以前,中國人的理論思維、哲學思維、邏輯思維都是從【周易】裏面找到源泉和精神的原動力的。 宋朝大哲學家朱熹在他所作的【周易本義】序言中寫到:『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意思是【周易】這套象數系統,把天地萬物之情都表現出來了。一部【周易】就是世界宇宙的一個圖式,反映了整個宇宙和人生。這麼神妙的智慧是什麼呢?朱熹說就是兩個字——陰陽。八八六十四卦是陰陽,三百八十四爻也是陰陽。只要把陰陽兩個字弄懂了,整個【周易】就會一通百通。 到了『五四』時期,中國人開始拼命地到西方去找智慧,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針對這種想法,梁漱溟寫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他認為東西方的文化不一樣,哲學也不一樣。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應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 文章來源:喜馬拉雅FM【張成老師】【易經運用智慧】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