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5|回覆: 0

[中醫理論] 國醫大師李士懋『汗法』臨證心悟

[複製連結]
徐文江 發表於 2018-3-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士懋認為發汗法可廣泛用之於臨床各科疾病,不僅局限於解表,在以『平脈辨證』為主的辨證理論指導下將發汗法應用到裏證、虛實夾雜證、陽虛寒凝證。

•李士懋將汗法分為廣義發汗法與狹義發汗法。廣義發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使陰陽調和,可使正汗出者;狹義汗法,是指服發汗劑或應用針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種方法。

李士懋教授為第二屆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藥審委員,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李士懋教授五十多年來集教學、臨床、科研、著書立說於一身,臨床擅長內科雜證,對脈學、傷寒、溫病、火郁證及汗法都有獨特的見解。

汗法是通過發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療方法。關於發汗法的應用範疇,人們一般多停留在『外感表證當汗』『汗法可以解表』這一較粗、較局限的層面。李士懋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對汗法提出創新性的個人見解,在以『平脈辨證』為主的辨證理論指導下將發汗法應用到裏證、虛實夾雜證、陽虛寒凝證。現代醫學的腦中風、高血壓病、冠心病、腎臟疾病、肺系疾病、腸胃病等,皆可施以汗法。該治法不拘泥於表證,豐富了汗法的理論研究,也擴展了汗法的應用範圍,臨床取得了比較滿意的療效。

汗之類別

汗有正汗與邪汗之分,邪汗是以汗出異常為主證的一類病症。諸如自汗、盜汗、大汗、陣汗、汗出不徹、頭汗、手足汗、偏汗、陰汗、脫汗、黃汗等。李士懋將邪汗的病因病機概括為正虛與邪阻兩端。正虛乃陰陽氣血之虛衰,邪阻乃六淫、七情、內生五邪等。邪汗只是疾病的一個具體症狀,雖在辨證中有或大或小的辨證意義,但總的來說,對邪汗的辨證,還要四診合參,以脈為主來決斷。

正汗包括人體的生理之汗,或曰常汗;疾病經治療後,由於陰陽已和而出之正汗,因氣候環境、飲食情緒、勞作運動而自我生理調節之汗。正汗是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無汗;正汗遍身皆見,而非局部汗出,持續不斷,並隨汗出,脈靜身涼,陰陽調和而愈為特點。

臨床可據此正汗以推斷病情轉歸,已然表解裏和,陰陽調和矣,此即測汗法。測汗法不是治則,更不是汗法,而是判斷病情轉歸的一種客觀方法。臨床測汗法於各種疾病中皆可應用。

汗法分類

李士懋將汗法分為廣義發汗法與狹義發汗法。廣義發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使陰陽調和,可使正汗出者。這裏必須強調兩點,一是八法皆可令人汗出的『可』字。『可』者,可致汗出,而非必然汗出。用八法而得正汗者,屬廣義汗法;若未得汗,或反見邪汗、脫汗,則非廣義汗法。二是強調正汗出,若用八法未出正汗,而是汗出不徹、或邪汗、脫汗等,當屬誤治,也不屬廣義汗法。狹義汗法,是指服發汗劑或應用針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種方法。還有兩點:一是必令其正汗出的『必』字,即必經發汗使正汗出而邪散的一種治法。服發汗劑而汗不出,或汗出不徹,是為誤治或藥力不足。二是所出之汗必須是正汗,若為邪汗、脫汗,則為誤治,皆非狹義發汗法。

狹義的汗法,必需令其正汗出,但臨床上常見予麻桂辛散之劑,患者並不出汗,甚至連服多劑亦不出汗,所以李士懋在應用狹義汗法時,必加輔汗三法,即連服、啜粥、溫覆。輔汗三法,實則源自桂枝湯的服用方法,溫覆、啜熱粥、連服。輔汗三法的作用有三:一是助藥力,促使汗出;二是使汗出適度,防止汗出不透或過汗;三是補脾益胃,顧護正氣。李士懋用輔汗法,常三法聯用,不汗則繼服;汗已出,則減其衣被,止後服,以調節汗量,令汗出綿延三五小時,且防其大汗傷正。發汗應當達表解裏和,陰陽調和之自然汗出,其臨床特點:①遍體皆見,頭、軀幹、四肢皆見汗;②持續不斷,汗出可持續半夜或整夜;③微微汗出。④隨汗出而熱衰脈靜。

發汗原無定法,當視其陰陽所虛之處而調補之,或因其病機而利導之,皆能出汗,非必發汗之藥始能汗也。【醫學心悟】亦曰:『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夾熱者皆宜清涼發汗,夾寒者皆宜溫經發汗,傷食者皆宜消導發汗。』李士懋認為,脈弦緊拘滯,乃寒主收引、凝澀之反映在脈象的特徵,仿佛脈呈痙攣狀態,並將此脈命名為痙脈。這種脈象,可浮可沉,若邪客於表者,可因寒之凝澀收引而脈沉;寒襲於裏者,亦可脈沉。至於舌診,可正常,可舌淡胖,可舌紅暗絳紫等。此等紅暗絳紫之舌,皆寒凝血瘀所致,不以熱看。臨床見此痙脈,即可用汗法散其寒,待汗出透之後,再觀其變,依法治之。

汗法適證

李士懋創新性提出『汗法』用於裏證——寒凝證;發汗散寒,解凝止痙,使筋脈氣血通暢,寒凝證自當解除,並遣制了專用方劑『寒痙湯』及發汗法的系列方劑。寒邪入裏,客於臟腑,損傷陽氣,痹阻氣血經脈,升降出入之氣機閉塞,法當驅邪外出,所以應當汗而解之。即使為多年頑疾,沉寒痼冷伏於裏者,也可汗解,不以時日為限。發汗時要兼顧正氣及外邪。這裏汗法所治的是客寒,而非陽虛陰勝的內生之寒。

發汗法不但可用於寒濕客於肌表者,或客於肌肉、經脈、筋骨者,亦可用於寒邪襲裏者;若正虛而寒襲者,可通過扶正發汗散寒治之;若陽虛陰盛而無客邪者,在扶陽基礎上,亦可用其激發陽氣以解寒凝。由此可見,發汗法,李士懋認為可廣泛用之於臨床各科疾病,絕不僅僅是用於解表。李士懋的汗法理論全面繼承經典的內涵及歷代醫家的研究成果,構建了完備的汗法理論體系,提出汗及汗法的理論核心,為臨床的具體運用提出明確的指導,是李士懋思辨方法的具體運用典範,是理解『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的基礎。

驗案一

患者,男,23歲。大學畢業前近1月嗜食冷飲、冰啤酒,後出現周身乏力、納呆、眠差、消瘦10公斤余,脈沉弦緊拘,舌淡苔白膩。

中醫辨證:寒凝證,寒濕痹阻經脈。

治法:溫陽散寒通經。

處方(李士懋自擬寒凝湯加減):麻黃6克,細辛6克,乾薑10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全蠍10克,蜈蚣1條,生薑3片,大棗6枚。4劑,水煎服。每3個小時服一煎。藥後啜粥,溫覆令汗。汗出,停後服。

二診:藥後已汗,周身乏力明顯減輕,納呆好轉。脈弦已緩,仍沉緊。上方改麻黃8克,附子15克,易桂枝為肉桂6克,加白朮15克,黨參20克,4劑。每3個小時服一煎。藥後啜粥,溫覆令汗。汗出,停後服。

三診:藥後周身乏力已除,體重增加2公斤,脈沉緩,繼上方加黃芪20克,益氣固表。7劑。

按:脈沉緊遲,乃寒邪閉郁之象,則此周身乏力,當為寒濕留戀經絡所致。正值盛夏,寒從何來?概因嗜食寒涼,蘊結於裏,而呈寒凝之象,當發汗祛邪。汗法皆雲邪在表者,汗之祛其在表之邪,鮮有雲寒在裏者當汗。李士懋認為,寒在經、在脈、在筋、在骨、在腑、在髒者,亦可汗而解之,驅邪外出。本案外無表證,知寒不在表,諸症皆是在裏之象,故宜汗而解之。此即『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俾邪祛陽氣通,乏力當轉。寒凝方為寒濕留戀機體之治。此方可據證以變通,寒重者重用桂枝、附子、麻黃,更增升降散以升清降濁;濕重者,增白朮,或加蒼朮、薏苡仁等;桂枝、白芍、甘草、生薑以調營衛,可權衡寒、濕之輕重,靈活加減變化。二診汗出寒解,諸症雖減,然脈弦緊拘,知寒濕未盡,故仍用上方加溫通之品。可見通經散寒之劑,加助汗之法,即成汗劑。三診加黃芪,乃邪已祛,擬扶正以固本。

驗案二

患者,女,50歲。四肢酸痛已七八年,遇涼則重。脈沉緊遲,舌苔白。中醫辨證:寒濕痹阻經絡。

法宜:溫陽散寒通經。

處方(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12克,炮附子15克,麻黃8克,白芍12克,白朮12克,防風10克,知母9克,生薑6片。3劑,水煎服。每3個小時服一煎。藥後啜粥,溫覆令汗。汗出,停後服。

二診:藥後已汗,四肢酸痛明顯減輕,右臂酸痛尚較明顯。脈緊已除,轉弦緩。上方改麻黃4克,加穿山龍15克,海風藤15克,蜈蚣5條,地龍10克。7劑。

三診:藥後四肢酸痛已除,脈弦緩,方改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扶正以善後。處方:黃芪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生薑6片,大棗6枚,當歸12克,川芎8克。14劑。

按:脈沉緊遲,乃寒邪閉郁之象,則此四肢酸痛,當為寒濕留戀經絡所致。已然七年,雖非新感,但寒邪未去,仍當汗而解之,俾邪祛陽氣通,酸痛當除。桂枝芍藥知母湯,為寒濕化熱,外傷肢節,內衝心胃之治。此方可據證以變通,寒重者重用桂枝、附子、麻黃、防風,更增川烏散風祛寒以通經;濕重者,增白朮,或加蒼朮、薏苡仁等;熱重者,增加知母之比例;桂枝、白芍、甘草、生薑以調營衛,可權衡寒、濕、熱之輕重,靈活加減變化。二診汗出寒解,脈緊除,然諸症雖減未已,知寒濕未盡,故仍用上方加通經之品。方雖同但不用助汗之法,故無汗出。可見通經散寒之劑,加助汗之法,即成汗劑;不用助汗之法,則非汗劑。三診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乃邪已祛,擬扶正以固本。(徐文江 河北省廊坊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