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7|回覆: 0

[中醫理論] 濁毒理論指導治慢性腎病

[複製連結]
魏曉娜 發表於 2018-3-23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佃貴教授提出的『濁毒理論』是近年來提出的重要病因學說,是對中醫病因學的豐富和發展,這一學說為臨床上許多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思路,為『化濁解毒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已被應用於多種內科疾病的治療。本文就『濁毒理論』和李佃貴教授應用『濁毒理論』治療慢性腎臟疾病的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濁毒理論概述

濁毒基本定義 濁屬陰邪,毒屬陽邪。濁邪為病,多易阻滯脈絡,壅塞氣機,纏綿耗氣;毒邪傷人,其性烈善變,損害氣血營衛。濁、毒性質雖不同,然兩者常膠結致病,且毒之形成與濁有密切關係,故濁毒並稱,合而為病。

濁毒的來源 濁毒可為外邪,亦可為內邪。作為外邪,由表侵入;作為內邪,由內而生。

濁毒的致病途徑 濁毒病邪作用於人體,循人體絡脈由表入裏,由局部至全身。

濁毒致病的病理變化特徵 濁毒病邪膠結作用於人體,導致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濁變,即形態結構的改變,包括現代病理學中的肥大、增生、萎縮、化生和癌變,以及炎症、變性、凋亡和壞死等變化。濁變的結果是毒害細胞、組織和器官,使之代謝和機能失常,乃至機能衰竭。

濁毒的致病特點 易耗氣傷陰、入血入絡;易阻礙氣機、膠滯難解;具有遷延性、難治性、頑固性、內損性。

濁毒與慢性腎病

慢性腎臟病可歸屬於中醫『虛勞』『尿濁』『水腫』『關格』等範疇,其發病與腎關係密切,亦與脾胃、氣化密切相關。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脾腎受損,二便失司,三焦氣化障礙,分清泌濁功能失職,穢濁溺污不得外泄,蓄積體內。穢濁鬱積日久,釀為濁毒。其病變過程往往是因虛致實,實更傷正。實邪中的濁毒既是慢性腎臟病的病理產物,又是阻滯氣機、導致病情惡化和臟腑衰敗的重要病理因素。

化濁解毒為治療大法

濁毒致病多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療程較長,可侵犯上、中、下三焦。以濕濁之邪為主者舌淡紅,苔膩、薄膩、厚膩、或黃或白或黃白相間;以熱毒為主者舌質紫紅、紅絳,苔黃膩,或黑或中根部黃膩。治療濁毒是『化濁毒』的過程,因『徒解毒則濁不化,徒化濁則毒愈厲』,所以化濁解毒要同時進行,方可濁化毒消。化濁解毒要貫穿治療始終。臨床應用化濁解毒法治療時,當分清濁毒的輕重淺深、標本緩急、所在臟腑經絡氣血。或化濁為主兼顧解毒,或化濁解毒並重,有熱者兼以清熱,瘀阻者兼以活血。既防濁毒生,更防濁毒傳變。

芳香化濁解毒法 濕濁之邪阻於中焦,日久化生濁毒。氣味芳香之品,多具有醒脾運脾、化濁辟穢的作用,故臨床症見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體倦、口乾多涎、舌苔白膩等可選用此法。常用藥物為:藿香、佩蘭、半夏、蒼朮、白朮、砂仁、紫蔻仁、陳皮等品;常選小半夏加茯苓湯以溫陽化濕;或選用三妙丸以清熱泄濁。

通腑泄濁解毒法 濁毒內停日久,可致腑氣不通,邪滯壅盛。本法運用通瀉藥物蕩滌腑氣,保持腑氣通暢,使濁毒之邪從下而走,屬中醫學下法範疇。臨床用於胃脘脹滿,噁心嘔吐,口氣穢濁,大便秘結不通等症。藥用大黃、川厚朴、枳實、蘆薈等;常用方劑為小承氣湯等。

淡滲利濕解毒法 濕濁同源,濕久凝濁,久則濁毒內蘊。使用甘淡利濕之品,可使濁毒之邪從下焦排出。臨床用於肢體水腫,小便不利,身體困重,泄瀉清稀,舌苔白,脈濡等症。常用茯苓、豬苓、澤瀉、冬瓜子、薏苡仁等藥。常用方劑為五皮飲、五苓散等。

清熱燥濕解毒法 濕久凝濁,熱久生毒,凡濕熱之證,纏綿不解,皆可化生濁毒。故清熱燥濕法可從源頭上遏制濁毒的產生和傳變。臨床用於渾身無力、舌苔濁膩、食慾下降、心煩、頭身困重、口渴口粘、噁心欲嘔等證。常用藥物為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龍膽草等,常用方劑為黃連解毒湯、葛根芩連湯等。

通絡散濁解毒法 濁毒深藏於臟腑陰血之內,易凝滯氣血,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絡脈瘀阻體徵,如頭刺痛,頭暈,面色晦暗,唇甲紫暗,舌質淡紫或有瘀斑、瘀點,舌底脈絡迂曲,脈細澀。常用行氣通絡活血劑,並加僵蠶、烏梢蛇、水蛭、地龍等藥物。

驗案舉隅

田某,女,58歲。2014年6月5日初診。訴間斷雙下肢浮腫3年余,加重伴乏力1月,現乏力,雙下肢浮腫,噁心,食欲不振,大便干,2日1行,尿中有泡沫,舌質暗,苔黃厚膩,脈細滑數。尿常規:蛋白2+,24小時尿蛋白1.95克。

診斷:慢性腎衰(脾腎虧虛,兼有濕熱濁毒血瘀)。

治則:健脾補腎,利濕化濁,解毒通絡。

方藥:黃芪30克,當歸15克,土茯苓15克,豬苓15克,酒大黃9克,黃連6克,藿香15克,薏苡仁15克,僵蠶10克,莪朮12克,烏梢蛇9克,炒白朮12克,熟地黃15克,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陳皮12克,清半夏6克,砂仁6克(後下),甘草3克。14服。日1服,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溫服。囑其低量優質蛋白、低嘌呤飲食。並予解毒化濁,活血化瘀中藥保留灌腸。保留灌腸中藥:生大黃30克(後下),牡蠣30克,蒲公英30克,丹參30克,槐花30克,芒硝9克(沖)。14服。日1服,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60~90分鐘。

2014年6月19日二診:患者乏力,雙下肢浮腫減輕,噁心減輕,納食增加,大便日1行,舌質暗、苔白膩,脈細滑。前方去黃連,加水牛角絲15克(先煎)。14服。水煎服,日1服。繼予解毒化濁,活血化瘀中藥保留灌腸。

2014年7月3日三診:患者乏力及雙下肢浮腫減輕,大便干,日1行,舌質暗、苔白,脈細滑。前方去陳皮、清半夏,加生大黃6克(後下)。14服。日1服,水煎服。2014年7月17日複查均正常。

腎臟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多個臟腑受損,氣化無權,升降失司,三焦氣化不利,水液輸布排泄失常,水濕瀦留,濕蘊成濁,濕聚成痰,水濕痰濁互結,阻礙氣機,阻塞脈道,血運遲緩,氣血瘀滯,郁久成毒。加之尿毒瀦留,水濕痰濁瘀毒相互交結,膠着難化,導致濁毒內蓄。濁毒蓄積於體內,導致陰陽失衡,氣血乖戾,加速腎功能惡化。所以濁毒既是導致慢性腎衰竭的病理因素,也是慢性腎衰竭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脾氣虧虛是慢性腎衰竭最早出現的證候,且貫穿於整個病程,隨着其病程進展,尿毒症毒素蓄積,產生濕濁、溺毒等病理產物,進一步影響脾胃之升降,即由脾及胃,以胃失和降為主要病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脘腹飽脹、納呆、便溏、噁心、嘔吐等症狀,後期則脾腎俱損。故在治療時,首先要抓住脾虛這個根本,調補脾胃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魏曉娜 河北省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