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89|回覆: 0

[文化歷史] 以史為鏡,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 發表於 2018-4-1 2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原文】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奮傳】

【原典】

裏語曰:『明鏡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魯王為戒,改易其行,戰戰兢兢,盡敬朝廷,如此則無求不得。若棄忘先帝法教,懷輕慢之心,臣下寧負大王,不敢負先帝遺詔,寧為大王所怨疾,豈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詔敕不行於藩臣邪?此古今正義,大王所照知也。

【釋義】

『裏語』即『俚語』。『明鏡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這句話是中國古代的著名俚語,翻譯過來是,照鏡子是為了看清自己的容貌,研讀歷史是為了洞察當今的形勢。

【三國志·吳書·孫奮傳】中引用了這句話。孫奮是孫權的第五個兒子。在孫權去世後,他不服從轉遷豫章郡的命令,而且多次行事不守法度。太傅諸葛恪上箋書勸諫孫奮,並引用這句俚語,提醒他以被賜死的魯王孫霸(孫權第四子)為戒,反省自身,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可違背先王的遺訓。

這句俚語受到廣泛的認同,在古籍文獻中屢屢出現。如【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照鏡自省也成為古代賢良人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如賈誼【新書】:『明監(同『鑒』,鏡子)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禮記·保傅】:『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後漢書·馮異列傳】也有:『明鏡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古人很早就從鏡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引古諺云:『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韓非子·觀行】稱:『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唐太宗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鏡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揭示出照鏡子與修身治國的關係。對此,白居易在【百鍊鏡】詩中贊曰:『太宗常以人為鏡,鑑古鑒今不鑒容。四海安危居掌內,百王治亂懸心中。乃知天子別有鏡,不是揚州百鍊銅。』

歷史是一面鏡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鏡子』。2014年3月18日他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要組織黨員、幹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反覆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2017年12月13日,在會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時,習近平總書記表示,無論歷史的美好,還是歷史的災難,都需要真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要擦清歷史的鏡子,抹去灰塵,以史為鑑,走好未來的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慕振東)

相關帖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