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支氣管哮喘應該怎麼治療?中醫?西醫?還是中西醫?若用中醫治療,又該根據什麼病機選方用藥呢?一起來學習一下柯新橋先生從腎虛的角度解讀和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經驗吧! 支氣管哮喘是呼吸系統常見、多發病之一。中西醫治療本病各有所長,亦各有不足,臨床上若能互相取長補短,常可進一步提高療效。 從80年代末至現今,我們曾開展對支氣管哮喘的專題防治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現擬就該病的發病機制、選方用藥諸方面,略述個人粗淺心得。 1腎虛為本支氣管哮喘的基本病因病機 支氣管哮喘臨床分為緩解期、慢性持續期和急性發作期,然無論何期,『腎虛』(尤其是腎陽虛)是本病最根本的病理機制。 臨床觀察到,本病急性發作時咳逆喘氣,哮鳴有聲,而粘痰一經咯出,則病情常可迅速緩解。由此說明宿痰停伏於體內,遇某種誘因(如感受風寒或風溫、勞倦、食用某些致敏食物等)而觸發,是急性發作期的基本病因病理。 然宿痰內伏則與病者先天稟賦不足、腎之陽氣虧虛密切相關。腎陽乃機體陽氣之根,總司氣化,又可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若陽虛則溫化失常,脾肺水津不布,繼而化痰生飲,伏留於體內,遇感而誘發哮喘。 由於先天不足,故大多自幼發病,隨着年齡的增長,腎中精氣漸充,部分病人可逐漸自行向愈;反覆發病,腎虛更甚,攝納失常,故時至成年,則較難治癒,病程日久,每致陰陽俱虛。 因此可以認為,腎虛是發病之本,臨證治療時,無論是慢性持續期還是急性發作期,即便痰濁內盛,哮喘嚴重,筆者亦主張適當選用益腎溫陽納氣之品,以提高臨床療效。 本病緩解期患者或似於常人,無症狀體徵可辨;或表現為程度輕重不等的肺腎虛損之象。 肺氣虛則每見聲低氣怯、動則尤甚,或自汗、易感冒;脾氣虛,運化失常而出現食少便溏,形瘦無華;腎中陽氣不足則可見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脈沉遲無力等候。 三髒俱虛為其本,其中腎虛為發病之關鍵。這是因為久病哮喘,肺脾氣虛,日久必窮及腎,致使攝納無權;或腎陽素虧,無以溫補脾肺,勢必形成肺脾腎陽氣俱虛之證。 即便患者無任何臨床症狀體徵可辨,但仍存在有一定的『潛在腎虛』,只是沒有顯現出來罷了。 近年來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表明,本病腎虛(主要為腎陽虛)常貫穿於發生發展的全過程。 大量研究結果證實:『腎虛』本質可從內分泌、細胞和分子水平以及生理生化指標的檢測結果等方面得到部分證實。 如患者的內環境、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表現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尿中17-羥皮質類固醇及17-酮類固醇含量低於正常人,周圍血液中血漿皮質醇水平低下。 而用補腎陽為主的方藥治療後,可以改變上述有關指標,從而進一步從中西醫結合角度支持『腎虛』說。 2益腎溫陽防治支氣管哮喘的基本法則 近年來大量的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以補腎為主(尤其是益腎溫陽),防治支氣管哮喘的思路與方法是正確的,療效亦是比較肯定的。 一、急性發作期及慢性持續期 筆者認為,由於腎虛這一基本病機貫穿於本病的始終,故急性發作期或慢性持續期在常規中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選用益腎溫陽納氣之品,常能明顯提高哮喘的防治效果。 臨床上,現一般將支氣管哮喘分為寒哮、熱哮兩大證型進行辨治。 寒哮: 症見咳喘、喉中痰鳴如水雞聲,少痰或咳吐稀痰,不能平臥,胸膈滿悶如窒,面色蒼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或見惡寒發熱、頭痛;舌質淡,苔白滑,脈浮緊等。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平喘。 方用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桂枝、五味子、乾薑、紫菀、款冬花、蘇子、地龍各10克,法半夏12克,仙靈脾、補骨脂、巴戟天、白芍各15克,細辛5克,甘草5~10克,並隨症加減。 如喘甚加白芥子、萊菔子各15克。 熱哮: 症見喘促胸悶,喉中哮鳴,聲若曳鋸,張口抬肩,不能平臥,或痰色黃而膠粘濃稠,嗆咳不利,胸悶煩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飲,大便秘結;或伴發熱、頭痛、有汗;舌質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治宜宣肺清熱,滌痰利氣。 方用越婢加半夏湯加味:炙麻黃10克,石膏24克,法半夏9克,葦莖30克,竹瀝、生薑各12克,瓜蔞仁、仙靈脾、補骨脂、黃芩、桑白皮各10~12克,甘草6克,並隨症加減。 哮喘劇者加葶藶子、地龍各12克;熱痰壅盛,阻塞氣道,氣急喘甚者,加吞猴棗粉,每日2次,每次0.3克。 然無論是寒哮還是熱哮,均宜主張在主方中加用仙靈脾、補骨脂、巴戟天等益腎溫陽之品,常可明顯提高療效。 近年來筆者更主張用自擬經驗方固本平喘湯為主方,隨寒熱等證加減,頗有療效。 具體方藥為:炙麻黃、杏仁、甘草、黃芩、地龍、當歸各10克,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仙靈脾、補骨脂、巴戟天、川芎、丹參各15克,黃芪30克。 此為基本方,如寒證加細辛、桂枝等;熱證加連翹、魚腥草等;痰多加橘紅、法半夏等味。每日1劑水煎服。 二、臨床緩解期此期採用補腎為主的治法,對於預防本病的反覆發作或進行性加重更具有重要意義。 原則上,選方用藥須結合本病的病機特點,重在益腎溫陽,且又當兼顧補脾益肺、活血化瘀、祛除內伏之痰。 以下幾首筆者常用經驗方劑,各具特色,臨證時可酌情選用之。 補腎防哮丸: 補骨脂、淫羊藿、巴戟天、熟地、山萸肉、菟絲子、丹參、白朮各30克,黃芪、當歸各60克,五味子、附片各15克,法半夏、膽南星各20克,胎盤1具。按比例研粉,煉蜜為丸(或泛水為丸)。 每日早晚各服9克(小兒酌減)。 本方重在培補先天,溫腎壯陽,以增強抗病能力;兼顧補益脾肺之氣,培養後天,以杜絕生痰之源;同時選用法半夏、膽南星等祛除內伏之痰;久病入絡,故用當歸、丹參活血化瘀,綜觀全方,頗合本病緩解期病機特點。 對於季節性發作者,宜於好發季節前2個月左右開始連服3~6個月;常年性發作者,可於喘止後(亦可於立秋後)連服3~6個月。可連服3~5年,以病情穩定不復發為度(發作期間亦可服之)。 固本防喘膠囊: 本方系筆者近年來總結的又一防治支氣管哮喘的經驗方。 藥由黃芪、雄蜂蛹、淫羊藿、巴戟天、太子參等組成,研製成膠囊,每粒含生藥1.0克。 該方尤其適用於兒童(特別是伴有反覆呼吸道感染的病兒),2歲以下每次服1粒,隨年齡增長逐漸加大劑量,到14歲左右可服5粒,3次/日,連服3~6個月為1個療程(宜於8、9月份開始服用)。 若無成藥,亦可用固本防喘膠囊加減改成湯劑服用,即固本防喘湯:黃芪、菟絲子各30克,白朮、太子參、補骨脂、巴戟天、仙靈脾、川芎、丹參各15克,法夏、黃芩、桂枝、當歸各10克,並可隨證略作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療程視病情而定,一般每年服藥約2~4個月左右,連續或間斷服藥。 河車大造丸: 此成藥亦有較好的療效。每次服10克(小兒酌減),3次/日。本方適用於『腎中陰陽俱虛者』。 由上海第一醫科大學髒象研究所研製的中成藥補腎防喘片(由生地、熟地、附片、淫羊藿、補骨脂、菟絲子等組成,又名溫陽片),亦系以溫補腎陽為主的方劑。 註:本文選摘自【柯新橋中醫醫學論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