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3|回覆: 3

以老解老讀【老子】第三十二章

[複製連結]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13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32.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譯文】

【解讀】

32.1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

道永遠沒有名分,質樸,即使卑微,但是天下無法使之臣服。老子在第一章就已經指出『名可名,非恆名。』那麼這個名具體應該當作何解,可以從【老子】第五十三章來探討。

【老子】第五十三章云:『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

所謂『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老子在這裏指出以道之尊,以德之貴,但是沒有顯貴的封號。所謂『爵』是古代君主國家授給貴族的封號,來確立其等級和待遇等等地位、榮譽或權利,一般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那麼這個思想跟老子所云:『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的思想有着較大的區別。加之,周朝以宗法血緣關係為核心的分封制度,則更加體現出一種人為的強制色彩。『樂殊貴賤,禮別尊卑。』古代禮制到周朝時期的社會中應該說越來越體現出一種把社會秩序的保障寄望於社會成員尊卑、等級、貴賤的厘定和強化的傾向。

【禮記•樂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但是春秋以及戰國歷史表明,所謂『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的良好願望終究無法實現。孔子則直云:『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如禮何?』老子則更云:『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那麼老子在這裏說的『禮』應該就是指周朝當時的整個『禮制』。『別上下,明尊卑,辨親疏,分貴賤』應該說,是周禮的核心內容。把社會成員區分為三六九等,也就是所謂的『正定名分』是其主要措施。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給貴族階層授予高下有別的封號,並據之以明確其地位,權利,待遇,地盤等等,封建親戚,鞏固政權,武裝殖民,開疆擴土,是周朝頒制禮法的主要目的。

老子在這裏指『道恆無名』,實質上是對古代以來,特別是周朝以來所謂『正定名分』的反動。

順便提及,簡本【老子】則云:『道恆亡(無)名,仆唯妻,天地弗敢臣。』而非『道恆無名、朴,雖小,天下弗能臣。』所謂『仆唯妻』,是指萬事萬物只能與道相齊,與之並行而不悖。正所謂『從事於道者,同於道,道亦樂得之』,正所謂『天地尚不能久,況人乎。』任何都無法把持道,違背道。【說文】曰:『妻,婦與夫齊者也。』那麼按照老子的『尚陰』的觀念,自然是『夫與婦齊者也。』這裏實質上是萬物都必須自行的與道相匹配,使自己符合道的要求,才能順道而為,有所成就。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15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32.2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侯王如果能守住其道,萬物都會自行賓服。既然『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然也。』就應該『道法自然』,而不是『強為之名』當然歷史已經走到這一步,無法回頭,那麼也必須『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知其榮,守其辱。』老子云:『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他在這裏實質上是從道入手,來闡明侯王應該具備之德性。如:『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稱也。』

【老子】第三十四章云:『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弗辭;成功遂事而弗名有。衣被萬物,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知主;則恆無名也,可名為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

老子提醒侯王如果要想取得天下,或者長保天下,就是必然從一味的追求名望的顯赫和威嚴,地位的富貴與尊榮等等超脫出來。他說:『太上,下不知有之。』又遑論其名呢。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15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32.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天地自行交合,所以降下甘露,老百姓自行其事,就能自然平等。當然這裏的『自行』實質上指在道的作用下自然的演化,而不是人為的『干預』。通常的解釋為『天地相互交合,所以降下甘露,人們沒有對它命令而能夠自然均勻。』這樣的解釋似乎說得通,但是與前後文比較難以承接。

32.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老子說:『始創禮制時確立了名爵,既然有了名爵,那麼也應該知到其必然有終結。知道有所終結,所以不會失去。』這一點要跟老子『功成不居,事遂身退』的思想聯繫起來。所謂『功成不居,事遂身退』皆是不欲恆其名,不欲恆其位。對於名利也是一樣『執者失之,為者敗之。』所謂『知止』既可以說是知道適可而止,也可以說是必有終結。老子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樓主| 儒帥佛道法 發表於 2011-9-17 13:29 | 顯示全部樓層

32.5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也。

打個比方,道對於天下而言,如同河流匯於江海。老子在這裏實質也是指明『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其大。』的道理。河流相對於大海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無『川谷』無以成『江海』。『川谷』之所以能成為『江海』無非就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勢成之』。小河小谷名不經傳,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以其無爭,故天下無人能與之爭。而河流注入江海則自然終止,且不說『川谷』,以長江而言,自其源頭,始有長江之名,一旦流入海洋,那麼長江在這裏也就終止了,但長江依然綿綿不絕,日涌月流,萬古不易。正所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解釋到這一層,應該說,方能跟前文有比較好的意義上連貫。由上亦可知,一直堅持取法自然的老子指出『水幾於道』、『上善若水』還是頗有道理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