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銳 衣曉峯 通訊員 鄭文韜 黃褐斑屬於中醫『黧黑斑』『面塵』範疇,是一種在顏面部出現的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變的損容性皮膚病,多見於女性。本病病因病機較複雜,腎水不足、七情內傷、肝鬱氣滯、飲食勞倦、婦人經血不調等均可致病。黃褐斑的發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多發於中青年女性。目前現代醫學尚缺乏行之有效的療法。
黃褐斑可分五型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志鴻根據多年治療經驗,將黃褐斑分為五型。
肝鬱氣滯型:此型最為多見。患者皮損多為地圖狀或蝴蝶狀淺褐色至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定,邊緣不整,常於目周、顏面對稱分佈。可伴煩躁易怒、口苦、胸脅脹滿不舒、納谷不香、女子月事不調、經前斑色加深、兩乳作脹、舌苔薄白、脈弦滑。當以疏肝解郁,養血祛斑為治法,常用方劑為柴胡疏肝散加減。
肝脾不和型:此型為肝木乘土,患者皮損多為栗色,呈地圖狀斑片,邊緣不整,常於兩顴、目下、口周、鼻周對稱分佈,伴胸脘痞悶,兩脅作痛。腹脹便溏,女子月經不調,舌苔白膩,脈弦滑。當以疏肝健脾,養血祛斑為治法。常用方劑為逍遙散加減。
勞傷脾土型:其皮損多為灰黑色斑片,狀如蝴蝶,常分佈於鼻翼、前額、口周,邊緣模糊,自邊緣向中央逐漸加深,可見氣短乏力、腹脹、納差、便溏、脈弦滑、舌淡苔膩。當以溫陽益氣,健脾祛斑為治法,常用方劑為四君子湯加減。
腎陰不足型:患者皮損為形狀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片,大小不定,邊緣清楚,多以鼻為中心,常於顏面對稱分佈。患者還可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腿軟、盜汗、五心煩熱、男子遺精、女子不孕、舌紅少苔、脈細數。當以滋陰補腎,養血祛斑為治法,代表方劑為六味地黃丸加減。
腎陽不足型:皮損多與腎水不足型相似,患者還可見腰膝冷痛、手足不溫、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女子宮寒不孕、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當以溫陽益腎,化瘀消斑為治法,常用方劑為右歸丸加減。
綜合治療效果好
李志鴻提出臨床治療黃褐斑中要採用中醫綜合療法,聯合中藥面膜、穴位按摩、針灸等外治方法來提高臨床療效。【外科證治全書·面部證治】中提到,『面塵,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由憂思抑鬱、血弱不華,外用玉容散,每日早晚蘸以洗面。內宜疏膽兼清肺,加味歸脾湯送六味地黃湯主之』。借鑑前人治療黃褐斑外治方,臨證時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適當選用白茯苓、白芷、白僵蠶、白附子、白蒺藜、白蘞等白色藥物與當歸、川芎、益母草、桃仁、丹參等養血活血藥外用,可使藥物走表而達肌膚,改善面部皮膚代謝,促使面部色素逐漸消散。
李志鴻指出,在治療顏面色素沉着性皮膚病時,除了一般藥物治療外,還應注意食物對皮膚色素的影響。有些食物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對黃褐斑的治療起一定輔助作用,如檸檬、西紅柿、獼猴桃等。而有些食物具有光敏性,會增加紫外線的吸收,如灰菜、木耳、香菇、香菜等,對於皮損有炎症反應的患者應尤為注意。
醫案
孫某,女,42歲。2年前因曝曬後於顏面部出現對稱性褐色斑片,病情夏重冬輕。嘗試多種療法均無明顯好轉。就診症見:顏面部兩頰、額部淡褐色斑片、對稱分佈、呈蝴蝶狀,面部乾燥,伴有少量脫屑、略癢,月經量少,偶有痛經,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大便略干,舌質紫暗,苔薄,脈沉弱。中醫診斷:肝血不足,血虛致瘀,生風化燥,上襲顏面,失於潤養。治療以養血活血,祛風潤燥。處方:茯苓15g,桂枝15g,當歸12g,白芍15g,紅花6g,桃仁10g,川芎10g,白芷10g,牡丹皮10g,川牛膝15g,赤芍15g,柴胡15g,桔梗10g,炙甘草6g,僵蠶10g。經期後早晚飯後30分鐘溫服。
二診時,患者面部已不癢。繼服本方,同時外用本院自製的面膜1號,用蜂蜜調勻後塗敷於患處輔助治療。
三診時,患者右面頰部斑片顏色變淡,但仍有畏寒,無汗,皮膚乾燥。在前方基礎上加麻黃5g,白芥子、玫瑰花各15g。
四診時,部分褐斑消退,皮膚脫屑。繼服前方加白附子10g。
五診時,患者病情繼續好轉,諸症已經明顯減輕。
李志鴻指出,肝主藏血,陰血充盛,本髒得養,肝陽潛藏,不致亢盛。本例患者肝血不足,肝陽偏亢,病久生瘀,顏面失養,遂成黃斑。辨證臟腑應在於『肝』,病位則在於『血』,病性責之於『虛』『瘀』。因此在治療上以【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合【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加減變化,桂枝茯苓丸可養血和營,溫通血脈,行瘀散滯;血府逐瘀湯為治血瘀諸症之祖,其義合桃紅四物湯、四逆散之藥味,既養血活血,又行氣散結,其中桔梗、牛膝,一上一下,行一身之血瘀之證,上可消黃褐之斑片,下可解月經之疾患,中可調諸髒之偏頗,補益而不過滯澀,祛瘀又不傷陰血,血虛可補,血瘀可祛,新血可生。又因孫女士顏面部乾燥、脫屑、瘙癢,為風之所在,故輔以僵蠶、白芷、白附子等祛風之品,一可行祛癢之效,二可防血虛生風之勢。(張銳 衣曉峯 鄭文韜)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