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6|回覆: 0

[醫藥臨床] 高血壓病『毒損心絡』新論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7-16 16: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高血壓病患者苔膩多見,而血液循環不暢的舌質紫暗、舌下靜脈顯露的瘀證亦並非少見,痰和瘀的致病,在高血壓病中日趨增多。痰和瘀系病因,又為病理產物,乃為毒邪。高血壓病是心絡受邪所致。故上海沈氏女科提出『痰瘀互結、毒損心絡』觀是中醫診治高血壓病的新思路。

絡脈是保障臟腑氣血灌注,通暢氣血津液輸布的樞紐,維持機體內穩態的重要組成。其道細小,其布廣泛,其支眾多,其功重要,也可稱作立體多能網絡系統。

靈樞·經脈】最早提出絡脈之稱:『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靈樞·脈度】區分了經、絡、孫之別:『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為孫。』絡脈又有十五大絡、別絡、浮絡、孫絡之分。【靈樞·癰疽】概括了經脈灌注滲布血氣的生理功能:『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靈樞·經脈】則對十五別絡的循行及其虛實病證作了闡述。【靈樞·九針十二原】【素問·三部九候論】提出望絡、捫絡的診法和刺絡出血的治法。【內經】從生理到病理,從診斷到治法,對『絡病學說』都已作了雛形性的描述,開創絡病學說的先河。對『絡病學說』承前啟後加以推動者要數東漢的張仲景,他在【金匱要略】中詳述了絡脈病證(如痹證、水腫、黃疸、肝着、虛勞)的發生均與『絡脈瘀阻』的病機有關,於是首創化瘀通絡法,特別是蟲類剔絡法,不少名方如大黃蟄蟲丸、抵當湯等至今有效。『絡病學說』的鼎盛發展和完善在清代。『絡病學說』的理論和臨床是由葉天士繼承發展和創新的。他將【內經】中有關『絡』的概念加以深化,並首次較全面的引伸到內傷病病理闡釋中,明確提出『久病入絡』說,強調『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認為絡病雖分虛實,總以絡脈阻滯為要,主要病機是絡中氣滯、瘀血或痰阻,新立通絡諸法,是內傷雜病在理論和治療上的大發展,也是給後世活血化瘀法的大啟迪。清代對『絡病學說』有所貢獻的還有三位醫家,一位是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首次將補氣和通絡法結合,創建益氣活血通絡法,其代表方『補陽還五湯』和三首『逐瘀湯』,對後世臨證都有巨大影響;一位是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凡血證,總以祛瘀為要』,倡導『祛瘀生新』法;第三位是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認為『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並主張用砭石刺絡及內服引經通絡藥治療絡脈病證。

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絡脈痹阻、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的一類病證,統稱絡病。其病位在血分,其共性為『瘀阻』。絡病的病機不外四端:絡脈結滯,絡脈蘊毒,絡脈空虛和絡脈損傷。絡脈結滯系邪客絡脈,阻遏絡道,造成氣鬱、血滯諸結;絡脈蘊毒係指絡邪不除,蘊久生毒,主要有濕濁、痰瘀;絡脈空虛系絡中氣血不足,無力運行致氣血停滯而為瘀;絡脈損傷系『刀針破傷經絡』,絡傷血溢。絡病主要表現為血證、痹證、中風、疼痛和眩暈等等,其病性錯雜,病根深伏,邪正膠凝,病勢纏綿,多屬沉疴痼疾,為難治難愈病證。

高血壓病『毒損心絡』新觀點詮釋

病機上的關聯性:高血壓病常常起病隱匿,不少患者無症可見或在體檢時方顯血壓升高,故病程較長。臨床上有原發性和繼發性之分。一般年老者體虛多見,年輕者痰濁為主(如高脂血症、肥胖、過量煙酒等),繼發者常見於糖尿病、腎病之後。高血壓病的重要病機是痰瘀濁毒在體內的累積停留,主要是不能通過絡脈的滲注而排出體外,其蘊結主要是阻於絡脈。這種病機同絡病的虛(絡脈氣血不足)和實(絡中血瘀痰濁)在實質上是相關聯的。

證候上的相似性:高血壓病的證候學所見可概括為上盛下虛證。上盛者眩暈頭重,口唇紫暗,舌下絡脈青紫,舌質暗紅,苔膩脈滑;下虛者腰酸腿軟,乏力氣短。這些病證與絡病表現極其相似。高血壓病經治不愈,其發展常常累及心、腦、腎、眼底等器官,這些器官血液豐富正是絡脈匯聚之處。高血壓病的證候演變,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初起肝腎陰虛為主,表現肝陽或肝風,與絡脈空虛相似;繼則痰瘀濁毒阻絡,正如葉天士所言:『邪與氣血兩凝,結聚絡脈』,與絡脈結滯,絡脈蘊毒相似;終則病久入絡,血瘀津凝,互結互病,毒損心絡,加重病情,變證叢生。

治法上的一致性:基於高血壓病『毒損心絡』觀,其治法當更新為『活絡法』。無論痰瘀同治,無論補氣祛痰,無論補氣化瘀,均同絡病之治則,疏通絡脈,透達絡毒相一致。也就是葉天士治絡病『大凡絡虛,通補最宜』大法的體現。

基於『毒損心絡』的新思路,曾以水蛭、萊菔子為主,由5味中藥組成『絡活膠囊』,試治Ⅰ、Ⅱ期痰瘀互結證類的高血壓病,經與北京降壓0號隨機對照,降壓顯效率30.0%,總有效率為85.0%,與對照組療效相仿(P>0.05),但對改善痰瘀互結症候卻有明顯差異(P<0.01),絡活膠囊還能改善高血壓病患者的血液流變性,降低血脂,提升血漿腎上腺髓質素水平,降低血漿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的水平,臨床觀察還發現其有減輕體重,緩解心絞痛的作用。在此理論指導下,臨證時分為虛實兩類,根據舌苔分辨。臨證患者苔膩時痰瘀同治,降壓4味與溫膽湯加減;苔薄時調腎降壓,降壓4味(鈎藤、澤瀉、川芎、萊菔子)與杞菊地黃湯加減。此法簡便易學,療效頗佳。尤其適合低壓較高及併發症較多的患者。

驗案

曹某,女,36歲。患者高血壓病3月余,平素口服西藥洛汀新1片/次,1次/天。近三日情緒波動,感頭暈加重,遂前來就診。刻診:頭暈不清,伴後背疼痛,心煩易怒,食納尚可,大便通暢。舌尖紅,苔黃膩,脈弦細。血壓160/100mmHg,心率70次/分。

辨證:怒則傷肝,肝火上炎,則頭暈頭脹;痰濁壅塞,阻滯脈絡,故見後背痛;肝陽偏亢,痰郁化熱,內擾心神,故見心煩夢多;舌尖紅,苔黃膩,脈弦細,為痰濁盤踞,痰火擾心之象。病位在肝、脾,證屬肝風挾痰,實火上擾。

診斷:(痰火內擾,肝陽上亢)眩暈(西醫稱為高血壓Ⅱ級)。

治法:祛痰清熱,平肝潛陽。

處方:溫膽湯合降壓四味湯加減:鈎藤(後下)15g,澤瀉10g,川芎10g,萊菔子10g,海藻15g,竹茹10g,枳殼10g,茯苓10g,陳皮10g,天麻10g,葛根1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白菊花10g,生梔子10g。上方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服用7劑後,頭暈心煩減輕,睡眠轉安,頸部發緊,咽部痰多,血壓130/90mmHg,舌淡紅,苔根膩,此為痰濁難化,故上方去茯苓、陳皮、珍珠母、生梔子,加生牡蠣、生龍骨增祛痰之力,兼可重鎮潛陽,加葶藶子、車前草清肺祛痰,再配合腦立清膠囊,3粒/次,2次/日。連續服用14劑後,偶有輕微頭暈及口乾,血壓120/80mmHg,舌紅,苔根薄膩,此痰濁大去,不宜重伐,上方去生龍骨、生牡蠣、海藻、葶藶子,加茯苓益脾。繼服7劑後,無明顯不適,血壓120/80mmHg,舌紅,苔薄,故停湯劑,囑繼服腦立清膠囊,3粒/次,3次/日,未再複診。

高血壓病屬中醫眩暈範疇,本案肝風挾痰證,治則以平肝潛陽,清熱祛痰,故以降壓四味湯平肝潛陽,又可降壓,以溫膽湯祛實邪為主,杜絕生痰之源,正如【丹溪心法·頭眩】提出無痰不能作眩的主張。用藥特點:

①降出入法,天麻、川芎行血中之氣,上升行頭目,白菊花平肝潛陽,葛根升舉清陽,眾藥引藥上行,萊菔子引氣下行,車前草降濁陰,珍珠母重鎮安神,眾藥引藥下行。

②生梔子、夏枯草平肝潛陽,泄熱除煩,如【丹溪心法·頭眩】說:『頭眩,痰挾氣虛並火,治痰為主』。

③痰濁壅盛加海藻祛痰,降收縮壓效好。諸藥配合共達祛痰清火,平肝潛陽之效。(沈寧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