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治肝氣鬱結許女,38歲,1974年5月2日診。患者自述不善言談,常因小事易郁怒。近一個月來發現上腹有一較硬腫塊,觸之疼痛。五天前曾發燒,尿色紅,經治療熱退,尿變淡黃,前天心前區突發劇痛,難以忍受,疼時向脊背放射,約1小時疼痛緩解,如此發作,1日3次,緩解後全身不適,噁心嘔吐,不能進食,大便溏,每日1次,今日來醫院途中,疼痛復作,較前2天發作為重,疼時嘔吐黃色酸水。脈沉弦無力,舌質紅、苔薄白而膩。體溫36.1℃,痛苦面容,兩眼窩輕度下陷。腹部平軟,肝下界在右肋下三橫指處可觸及,質較硬。劍突下突起,邊界不清,拒按,臍右上方有一邊界不清之包塊,固定,壓疼明顯,腸鳴音存在。
診斷:(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型)腹痛。
治則:舒肝活瘀,理血行氣。
方藥:當歸12g,白芍15g,五靈脂10g,制鬱金10g,焦山楂20g,雞內金10g,青皮10g,香附12g,藿香10g,廣木香3g,半夏10g,厚朴10g,川楝子10g,砂仁10g。3劑。每劑3煎,分3次服,早中晚飯前各服1次。
二診:上藥連服3劑疼止,精神好轉,食慾增加,但大便仍溏,每日1次,治療以原方去當歸、青皮、川楝子。加谷芽12g,茯苓12g,陳皮10g。連服9劑,全身症狀和腹部腫塊消失,觸及無疼感,食慾增加,大便正常,追訪2個月未見復發。
患者素有情志不暢,而致肝氣鬱結,未得到徹底治療,延續數月不愈,則為肝血瘀滯,造成肝大而為積,當歸、白芍活血以行血中之滯,並可暢行血脈之生機,川楝子、五靈脂、鬱金以調肝脾活瘀止疼,使瘀散血通,腫消;青皮、川朴、木香、香附以行氣理血而止疼,使氣行、血活、瘀通、結散而腫塊消。焦山楂、雞內金、谷芽化積滯,健脾胃,助疏肝理氣之力。茯苓、藿香、半夏、砂仁化濕濁以啟脾。(郭俊田 河南省西華縣人民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