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古方治療外感咳嗽
周南山,男,1941年出生,主任中醫師,重慶市名中醫,重慶市潼南區人民醫院中醫專家,曾任區衛生局副局長、區人民醫院副院長。曾擔任成都中醫學院函授大學潼南函授站站長,並主講【黃帝內經】【醫古文】等課程。在省(市)級以上醫學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周南山擅長於外感咳嗽病的治療,他認為咳嗽病雖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但治療起來卻頗為棘手,有咳嗽數日不愈者,有反覆咳嗽數月難痊者。周南山從醫50年,在外感咳嗽的治療中常常運用麻杏石甘湯、二陳湯、千金葦莖湯、止嗽散等四個古方為基礎進行加減化裁。
風寒襲肺、濕邪滯胃
肺胃同病案
某童,男,8歲,2003年3月16日上午母攜來診。訴其咳嗽數日,中、西藥乏效。刻診:咳嗽、痰清稀、微惡寒、鼻塞流清涕、噁心欲吐、腹脹、納差,脈浮,舌苔薄白。此乃風寒襲肺、濕邪滯胃,肺胃同治也,枳桔二陳湯合保和丸加減予之。處方:枳殼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夏10g,陳皮10g,杏仁10g,厚朴10g,焦三仙各10g,紫蘇葉10g,萊菔子10g,甘草3g。2劑,咳止即消。
風寒束表、郁肺化熱
表寒裏熱案
簡某,女,10歲,2003年9月4日上午母攜來診。刻診:咳嗽、痰多、喘促、氣緊、口乾,脈浮數,舌尖紅。此乃風寒束表、郁肺化熱,麻杏石甘湯證也。處方:麻黃6g,杏仁10g,石膏15g,枳殼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陳皮10g,厚朴10g,膽南星4g,蟬蛻3g,甘草3g。2劑,咳嗽止。
外感風寒、痰飲內伏
中醫古方怎麼治療外感咳嗽?
邪引伏痰案
王某,男,61歲,2003年2月16日上午來診,訴其惡寒、咽痛、咳嗽、痰清稀、胸悶不適,查其脈浮緊、苔滑膩,X線片顯示肺紋理增粗。此乃外感風寒、引動伏痰,疏風解表、化痰止咳,荊防敗毒散合二陳湯主之。處方:荊芥15g,防風15g,羌活15g,獨活15g,柴胡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夏15g,陳皮15g,紫蘇15g,薄荷15g,川芎15g,甘草6g,生薑3片。3劑,病除。
表邪未解、熱毒內生
溫藥和之案
唐某,女,34歲,2002年12月28日上午初診。劇烈咳嗽2月。刻診:惡風、時或流清涕,咳嗽、痰黃而黏稠、久咳不出痰,時而胸悶脹痛,口渴引飲,脈數,舌干少苔。此乃表邪未解、熱毒內生,雖熱毒內盛但不宜過用苦寒之品,當以溫藥和之,故擬止嗽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予之。處方:荊芥15g,防風15g,陳皮15g,桔梗15g,白前15g,前胡15g,百部15g,紫菀15g,葦莖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瓜蔞殼15g,鬱金15g,甘草6g。3劑。
2003年1月4日上午再診,自訴連服3劑之後,咳嗽大減。其間因冒風感寒,覺咽痛隱隱,並告之經停1月。脈浮數,苔已潤。經停暫不顧治,咳止自然來潮,當繼續治咳,兼治咽痛。處方:荊芥15g,防風15g,川芎10g,陳皮15g,桔梗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玄參15g,貝母10g,馬勃10g,黃芩15g,甘草6g。3劑咳止。
熱毒內伏於肺、傷津耗氣動血
疑似肺癌案
張某,男,47歲,2003年1月12日上午11時來診。訴其咳嗽2月,近日咯痰,痰中帶血,曾在當地衛生院住院治療,X光透視肺部有陰影,病灶不能確定。刻診:痛苦病容、形如柴木,其狀悽苦,咳嗽不斷,其氣上沖,痰中帶血,胸背疼痛,心慌難受,幾日未進粒米,湯水難咽,脈洪大躁動,舌暗紅少津。經肺部CT檢查,提示肺癌可能,縱隔腫瘤不能排除。患者考慮經濟因素,決定用中藥門診醫治。此乃熱毒內伏於肺,傷津耗氣動血,急則治其標,當以清熱解毒、活血涼血、宣肺止咳。方選千金葦莖湯、止嗽散、小陷胸湯三方合劑。處方如下:葦莖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鬱金15g,丹皮10g,瓜蔞殼15g,法半夏15g,黃連10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白茅根30g,甘草6g。3劑。囑其兩天服1劑,此為1周藥量,下周日複診。
1月19日,病人未來複診。2月7日,病人電話告知星期日要來複診。
2月8日(周日)上午,病人隻身來到診室,訴其服用中藥一劑後,咳嗽大減,知藥已對症,3劑服完,因怕恐冒風寒,故又連服6劑,精神大振,只身前來就診。診其脈雖洪,但不躁動,舌已紅潤,咳血已止,唯因感寒,胃脘脹滿,前方去小陷胸湯加胃藥治之。處方:葦莖30g,杏仁15g,桃仁15g,苡仁30g,冬瓜仁30g,荊芥15g,防風15g,陳皮15g,桔梗15g,百部15g,白前15g,紫菀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半夏15g,甘草6g。3劑。
2003年2月15日上午三診,脈大有力,舌紅潤,白天仍時有咳嗽,胸部略感不適,前方加減,方藥如下:葦莖15g,杏仁15g,桃仁15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荊芥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浙貝15g,當歸15g,生地15g,葶藶15g,茯苓15g,法半夏15g,陳皮15g,甘草6g。3劑。
2003年2月22日上午四診:因受寒,咳嗽胸悶反覆,其脈浮緊,舌潤,處方如下:葦莖30g,杏仁15g,薏苡仁30g,瓜蔞仁15g,冬瓜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5g,陳皮15g,膽南星10g,枳殼15g,桔梗15g,紫蘇15g,防風15g,百部15g,紫菀15g,甘草6g。3劑。
3月底,咳嗽已痊癒,自覺肺上沒問題,不願到醫院去複查。追蹤6年,未見該病人肺癌發生或轉移。
外感咳嗽病大多伴發有惡寒發熱、頭昏脹痛、身酸痛等表證,通過疏風解表等治療,表邪一除,表證即可迎刃而解。然而,在臨床中常常見到有些病人雖然寒熱頭痛相繼解除,但咳嗽卻數日不愈,有的還劇烈咳嗽不止,更有甚者住院輸液數月而反覆不愈。
考其原因,多數醫生和病人都認為咳嗽乃炎症也,治療首選抗菌消炎藥或有消炎作用的梔子、黃芩、黃柏、黃連、銀花、連翹、板藍根、白花蛇舌草等苦寒清熱之輩,結果適得其反,久治不愈。中醫治療疾病要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治療外感咳嗽,切忌苦寒重濁之劑,當遵從仲景『以溫藥和之』,溫即用辛溫之性的藥物,和即調和輕揚之意,溫和輕揚是治療咳嗽病的原則。(秦木良 重慶市潼南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