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中藥材名,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的乾燥成熟種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種皮薄而脆,有油性。無臭,味辛辣。可入藥。主要產自安徽、河南、四川、山東等地。全國各地多有栽培。具有溫肺豁痰利氣,乳腺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用於寒痰喘咳,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 白芥子圖片
中藥白芥子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的作用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的功效
白芥子圖片 白芥子簡介藥材名:白芥子 拼音:Bái Jiè Zǐ 別名:辣菜子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性狀: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5毫米,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去後有薄膜狀的胚乳粘着於種皮內表面。胚黃白色,袖質,二子葉相疊,並於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而藏於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後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淨者為佳。 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鹼、芥子酶、脂肪、蛋白質及粘液質。白芥子甙經芥子酶水解,產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鹼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鹼經鹼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鹼 性味:辛;溫 歸經:肺;肝;脾;胃;心包經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禁忌: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氣、傷精。 白芥子的功效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白芥子的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所含的異硫氰酸苄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酵母菌、20種真菌及數十種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細菌的有效抑菌濃度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黃芥子甙水解產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殺菌作用。 2、刺激作用 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遇水後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異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膚發紅、溫暖,甚至引起水泡。 白芥子的用法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中藥大辭典】 外用:研末調敷。--【中藥大辭典】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治喘咳宜敷貼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飲。--【中華本草】 白芥子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①治高年咳嗽,氣逆痰痞 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②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 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氣,及羸弱不欲動 白芥子,曬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普濟方】) ④治傷寒後,肺中風冷,失音不語 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熱,帶熱包裹熨項頸周延,冷則易之。(【聖濟總錄】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牽引背胛,或輟或作,由榮衛循行失度,痰滯經絡,或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鱉子各三兩(麩炒),沒藥(另研)、桂心、木香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婦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 白芥子、蕓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