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朋好友間要給孩子多少壓歲錢?先給還是後給?如何正好跟對方給的數額一樣,兩不相欠?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有關壓歲錢的帖子頻頻亮相各大論壇、貼吧,孩子們過年最期待的『紅包』成了許多大人們心頭最糾結的『包袱』。
/ Y3 @% i9 S# f6 U 在本地一家教育論壇上,記者輸入關鍵詞『壓歲錢』,一下蹦出30餘個相關帖子,吸引了數千網友關注。記者瀏覽了一下,大部分是打探今年的壓歲錢行情的,網友『淺笑嫣然』所發的【爲了面子壓歲錢逐年加碼,現已千元起步】更是引發熱議。
. ^# k6 k9 D" {. n$ d" r" ^ 記者在家長中進行調查,發現部分家長爲了壓歲錢苦惱不已,給不給,給多少,對等給還是差額給,各自心裡都有一筆經濟帳。『去年給了侄女300元,兒子收回600元,翻了一倍。』黃陂的楊先生說,給壓歲錢要『搶先給』,這樣占主動權,不會太吃虧,還能有點小賺頭,『而且,一般來說,『還禮的人都會比先給的高,這是一個黃陂當地的習俗,有"節節上漲,財源滾滾來"的寓意。』
; a/ u6 X P& I$ Q2 w& p 『給的不合適,親朋好友關係都要被破壞了。』一位2歲孩子的爸爸說,朋友間的孩子都差不多大,過年相互給壓歲錢,去年他給一個朋友的孩子300元,對方回禮了500元,他心裡就很忐忑,覺得自己給少了,面子上也過不去,所以決定今年先按兵不動,等對方給了,再加價還禮。『其實也不見得這些小事會影響友情,但就怕萬一,搞得給壓歲錢前先要打場心理戰。』家住後湖的周女士笑說,年前朋友聚會時,大家總是有意無意地討論今年的壓歲錢行情,『其實說白了,就是想打探對方過年時會給自己孩子多少壓歲錢,自己回給時不至於失禮。』& [) ]5 E4 Z& D7 R! n6 b
而家住漢口的李先生乾脆今年『逃紅包』,他說,今年特意安排年前提前回老家看父母,不準備在老家過年,『農村家裡大多有兩個孩子,給的壓歲錢相對也比武漢的也少,自己帶著孩子回去一趟,至少要送出去7000多元,開銷太大。』
, u4 O& {6 c, v 壓歲錢 孩子無所謂
* G6 g9 o, v( u5 U* ? 『壓歲錢給多給少無所謂。』雖然大人很糾結,但記者隨機採訪的185位小學生中,幾乎都不在乎多少錢。八成學生稱對壓歲錢有憧憬,但其中有近七成的學生坦言自己並沒有壓歲錢的支配權,所以收多收少無所謂。武昌實驗小學一名四年級學生說,她往年的壓歲錢從1000元~10000元不等,基本上都交給爸媽了,所以她並不太在意誰的『紅包』更大。
2 M& t# B0 F9 f' v; Z 『數額太大的壓歲錢又不會歸我,其實幾十塊錢就夠了,可以任由自己支配就好。』市第十一中學初一女生小菲說,曾經收到爸爸生意上的朋友給的1000元壓歲錢,但是只『摸』了信封不到三分鐘,轉手就進了媽媽的口袋。『感覺自己就像是"二傳手",這樣的壓歲錢只有眼巴巴干望著的份。』她撇撇嘴說,其實,媽媽那邊的表弟表妹很多,自己每年得到的壓歲錢和媽媽給出的壓歲錢完全不對等,『我倒不願收壓歲錢,媽媽也不用給,多省事。』
4 b- [1 Q; a7 N8 w0 L 爲了把壓歲錢收進囊中,武漢一中高一女生小穎有個妙招,『從初一開始,我就把收到的100元到媽媽那裡兌換成10元,媽媽也不好收我這些零錢,所以都歸我支配了,不過我平時也不會輕易動用它。』7 r8 r9 x" g* V& E" l
壓歲錢 互免制應對
; e8 l: _5 F# l* ^' D( \ 大部分網友認爲,壓歲錢是一種美好的祝願,是一個過年的符號,給100~200元比較合適,實在沒必要因爲『面子』問題去充『胖子』。( b% P( ~. `. Q* ]* {
『給壓歲錢嘛,圖的就是喜慶。』漢陽的吳女士對每年必給的壓歲錢淡定很多。『每年走親訪友難免得"放血"一把,拿丈夫那邊的親戚爲例,經濟條件相對弱一些,女兒的堂哥堂姐加起來有八人,女兒10歲以前,都是每人給100元的"紅包",她能收到兩個伯父給的200元壓歲錢。』- P Z+ O7 }' B I
吳女士說,後來侄子侄女長大工作了,期間有幾年壓歲錢的互給相對均衡。不過隨著侄孫子、侄孫女的相繼出世,又回歸到過去『給多收少』的狀態。女兒從去年開始工作,就不收壓歲錢了。『其實親戚間,家庭條件相對好一些的多給點,少收點,也沒什麼。一年也就一次,給壓歲錢也就是圖個喜慶,討個吉利。因爲數額的多少傷了感情就不合適了。』
' v" N3 q# h/ X: m 家住武昌的李女士說,往年總爲壓歲錢煩心,還曾因給朋友家孩子的紅包數額不對等,弄得彼此心裡都不愉快,引發不必要的誤會。後來發現親朋好友間都有這個困惑,於是大家就統一想法,推行『互免制』,相互抵消,過年也變得輕鬆多了。
2 ~) C7 {% \5 b7 l; P 網友『紫米』還提醒,對於壓歲錢的問題,家長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也有必要給孩子好的表率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更多看到壓歲錢代表的年俗含義和大人的關愛。記者向潔 見習記者楊靜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