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14|回覆: 0

【詩經】中的"酒"(圖)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0-6-24 1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24422482098179.jpg



    作爲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產生於西周初期的【詩經】中就已經有了大量關於酒的記述和描寫。【詩經】作者廣泛,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那麼飲酒者、寫酒者也自然應該包括社會各個階層人士。就詩歌的性質來說,【詩經】中的【風】主要是各地方的民歌,【雅】、【頌】基本上是爲特定的目的(如宗廟祭祀)而寫作、在特定場合中使用的樂歌。【詩經】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於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編輯成書後,廣泛流行於諸侯各國,運用於祭祀、朝聘、宴飲等各種場合,在當時的政治、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詩經】既然最初主要用於典禮、娛樂等場合,那麼酒在其中就是不可缺少的。【詩經】305篇,『酒』字共出現了63次,一方面說明,只有在農業生產相對發達、有更多剩餘糧食的基礎上,大量地釀酒、飲酒才能成爲可能;另一方面也說明,當人們對酒的認識逐步加深時,酒才可能被大量寫入詩歌作品中去。

    十五【國風】160篇,產生的地域比較廣闊,包括黃河、長江、漢水流域,相當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國風】中共出現『酒』字7次,次數雖然不算多,但酒的表現形態卻相當豐富:『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邶風・柏舟】)。一般認爲,這首詩抒發的是一位女子自傷身世又苦於無處訴說的滿腔的幽怨之情。她坦言:不是無酒可以消憂,也不是沒有地方遨遊。情到悲時,怨到深處,就是堪稱『忘憂物』的酒也不能消除。也有論者認爲此詩是表現『賢臣憂讒憫亂,而莫能自遠也』(方玉潤【詩經原始】卷三)的,但筆者同意前面的解釋。『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鄭風・叔于田】),則可能出自女性之口,誇耀獵手叔於善於飲酒。叔於打獵去了,不是里巷中無人飲酒,而是沒有人能和叔於相比,因爲叔於的確傑出。『飲酒』在這裡是衡量一個英雄的標誌。【鄭風・女曰雞鳴】是一首表現幸福婚姻的詩,極富生活情趣: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妻子說:『雞都叫了,該起床了。』貪睡的男人卻說:『天還沒有亮。不信你推開窗戶看看,天上星光燦爛。』妻子又說:『宿巢的鳥已經滿天飛翔了,你該起來打獵去了。射下來野鴨子和大雁,正好爲你做下酒菜。我可以陪你一塊喝酒,和你白頭偕老。彈琴鼓瑟,我們共享和諧美好。』『飲酒』在這裡是幸福生活的標誌。至於【豳風・七月】中的『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表現的則是農奴一年四季的辛勞,他們冬天釀酒,經春始成,名爲『春酒』。但『春酒』是爲奴隸主準備的,他們自己並沒有享用的權利。

    【雅】105篇,分爲【小雅】、【大雅】,共出現『酒』字50次,其中【小雅】74篇,出現『酒』字39次,【大雅】31篇,出現『酒』字11次。大小【雅】中『酒』字出現頻率如此之高,說明酒已經廣泛地運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禮儀之中了:『君子有酒,旨且多』(【小雅・魚麗】),『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小雅・鹿鳴】),後來『旨酒』就成了美酒的代稱,在詩文中廣泛出現。【小雅】除了少數作品可能是東周的,其餘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層貴族,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不僅在【國風》裡,酒在【小雅》裡的表現形態也很豐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小雅・大東】),從前面的『或以其酒,不以其漿』(五章)來看,周人對東方各國進貢的像水一樣的酒是相當不滿意的,而東方各國對周人的搜刮也充滿了怨憤,所以詩以南方雖有箕星,但不能用來簸揚米糠,北方雖有斗星如勺,但不能用來舀酒漿譏諷周人。進而詩的作者又以南有箕星縮著舌頭張著嘴,北方有斗星在西方舉著勺柄向東方,刺怨周王朝壓榨東方小民。『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雖是不滿壓迫的憤激之語,卻也充滿了浪漫想像,北斗星是由七顆星組成的星座,其狀如長柄勺,在想像中正好可以用來做舀酒的酒斗。屈原說:『援北斗兮酌玉漿』(【九歌・東君】),李白說:『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短歌行】),顧況說:『太行何艱哉,北斗不可斟』(【遊子吟】),南宋詞人張孝祥也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爲賓客。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念奴嬌・過洞庭】),都是從此中獲得的浪漫啟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