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墓出土頭戴巾幗的哺乳婦女陶俑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髮際,兩側垂帶,結在項中,勒於後腦。既不是於髮式,也不同於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只需繫緊側帶)。 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爲婦女專用。【夜讀拾得錄(101)・千慮一失】一文中,提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頂巾幗,就是譏諷司馬懿像個女人,不敢與蜀兵交戰。司馬懿當然受不了如此激將,但他並沒有中諸葛亮的圈套。(【三國志・魏志・明帝貝】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在漢代,宮廷貴族夫人戴幗,還算做一種禮儀。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巾幗遂成了婦女的代稱。 那麼,中國古代第一位巾幗英雄是誰呢?如果是按照歷史順序來排列,應該是商朝一位名叫婦好的女子,她是商朝著名的女將,名好,『婦』是親屬稱謂,在銅器銘文中又稱呼其爲『後母辛』,是商王武丁之妻。 在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商王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曾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婦好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爲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參加並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著名將領b、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在對巴方作戰中,率領b布陣設伏,斷巴方軍退路,待武丁自東面擊潰巴方軍,將其驅入伏地,予以殲滅。這次戰役是爲中國戰爭史上記載的最早的伏擊戰。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婦好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爲武丁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曾率兵鎮壓奴隸反抗鬥爭。竭心盡力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和特權,深受武丁寵幸,被封於外地,擔負守土、從征的重任。 而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句稱讚女強人的成語是『巾幗不讓鬚眉』。這一成語最早來自於木蘭代父從軍這一歷史典故中。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都被人們稱爲巾幗英雄、巾幗豪傑。由此,便稱女中豪傑爲『巾幗英雄』,把『巾幗』作爲對婦女的尊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