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一字多音、音隨義轉,是漢字的特點之一。例如,戰國時期有個叫『毒』的人,如果呼喚他,就不能叫他『妙獨』或『烙獨』,而應該叫『烙矮』,即『lo li』。在這裡,『毒』字念『i』,而不念『d』。還有『月氏』,它是古代穿梭於敦煌、祁連之間的一個游牧民族,稱『月支』。這裡的『氏』,要讀『支』的音,即『zhī』,而不能讀『shì』。 同樣,近日有關聲像媒體播放的電視連續劇【美人心計】中,所有人物提到『冒頓』這個人時,都稱他『mo dn』(音如『茂燉』),也是一個誤讀。
『冒頓』,是西漢時期北方匈奴的首領單于之子,後來也做了單于。【史記・匈奴列傳】中說道:『單于有太子冒頓。後有所愛於閼(此處讀如「煙yn」)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於月氏。』
唐代司馬貞所著【史記索隱】一書,對它注釋道:『冒,讀如「墨」』。至於『頓』這個字,在這裡也不能讀『dn』,而應該讀作與『獨』相同的音,即『d』(見【古今韻會舉要】所註:『當沒切』)。
漢語語音的變換是豐富而講究的。同樣的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讀音。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不能不注意。
張巨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