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民俗學網
『這是一個改寫歷史的重大發現,改變了史學界一直以來認爲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定論,能與女書相媲美!』
記者黃瑩 通訊員胡亞妮 鄧萬里
『不用爭論,這肯定是苗文。』昨日,正挨個對一批奇怪文字進行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少數民族文字專家李慶福激動地對記者說,『這是一個改寫歷史的重大發現,改變了史學界一直以來認爲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定論,能與女書相媲美!』
5天前,李慶福受湖南省文物部門之邀,趕到城步苗族自治縣,與當地專家一起進行文物考察。他面對的謎題是――一批藏在深山中,寫滿『天書』的大石塊。文物部門懷疑,這些無法辨識的文字是失傳已久的苗文。
李慶福回憶,發現石刻群的城步縣丹口鎮陡沖頭村,地勢險要,12塊刻滿文字的大石塊或立或倒分布在山坳中。『雨很大,但字都能看清,多的一塊刻了上百個』。
【揭秘】
石刻古文爲何認定是苗文?
苗民起義祭祀所用
專家組通過測定石塊上生長的古樹樹齡推斷,石刻產生年代在清朝。同時,石刻的位置正處於歷次城步苗民起義核心地帶,距起義軍設在龍家溪的老營僅一山之隔,距綏寧黃桑坪苗王古國遺址十幾公里。而清代乾隆年間,正是苗民起義最頻繁的時候。專家由此斷定,石刻上的文字與苗民起義有關。
這些石刻均取材當地,字面朝東,背對觀音山,應是苗人或苗民起義軍向西面山進行宗教祭祀的遺存。由於石刻藏身於海拔較高、交通偏僻的南山山腰,故得以保存至今。
根據清代【峒溪纖志】中的苗文記載,以及當地老木工記數用的簡單苗文,專家得出初步結論:這些文字正是失傳了兩個半世紀的古苗文,爲清代乾隆年間留下,內容應與苗民或起義軍宗教祭祀有關。『作者肯定是苗族「師公」(懂文字的知識分子)。』李慶福說。
【謎團】
石刻苗文到底何意?
內容正在破譯中
據考證,這些文字與漢字、女書等均有所相似,且明顯受到漢文化影響,如繁寫的『乾』、『陳』等,苗漢幾乎一樣。但是,這些文字之間沒有標點標註,還夾雜有怪異的圖案或符號。
李慶福告訴記者,他正根據清代文獻研究苗文的創字規律,再以此對石塊上的苗文進行翻譯。『估計需要一段時間,但應該能破譯』。
據介紹,留存至今的摩崖石刻大多屬於漢族,少數民族多只有岩畫留世,這次發現的少數民族大型摩崖石刻群還是第一處。『一直以來,苗族有文字只是個傳說;這次終於找到了實物印證,證實了苗文的存在。這是迄今爲止,國內首次最大規模的苗族文字發現,對我國苗族文化研究有著重大意義。』他說。
【背景】
苗文爲何失傳?
湮滅於清代戰火
據文獻資料記載,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歷經數千年5次大遷徙。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城步爆發了長達3年之久的苗民大起義,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這次起義中,苗軍運用苗文印製了大量的文告、手札、書信、印信和圖章,這些苗文字『形似蝌蚪,似篆非篆,毫無句讀可尋』,只有苗軍能識。起義軍被剿滅後,乾隆皇帝下旨全面銷毀苗文,且禁止學習和使用。此後,城步苗文在湘桂黔邊區逐漸消失,至今未有傳承。
【緣起】
砍柴少年首先發現
苦守20年終揭秘
據了解,城步『天書』石刻,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即被人發現。首位發現者,是一位名叫黃周凡的當地中學生。一次,他放學後上山砍柴,累了就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當他撥開石頭上的雜草,一些奇怪的刻痕露了出來。直到參加工作,他一直帶著對石頭的疑問四處求證,甚至寫過一篇【城步驚現天書】的文章,但均未引起重視。去年5月,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他將這一情況告訴普查的工作人員,後經邵陽市文物局研究,初步推測是十分罕見的苗文。
來源:中國民俗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