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2|回覆: 0

[古代科技] 中國古代礦冶史(1)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11-4 09: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風韻網
中國古代金屬礦產,明代以前主要有鐵、銅、錫、鉛、銀、金、汞,金屬鋅的生產,則在明代開始見於記載。有關古代礦冶業的文獻記載,早期僅有產地而無產量。【新唐書・食貨志】首次記載全國銀、銅、鐵、錫的年收入量。歷代文獻中的年收入量並不等於年產量,而往往是稅收量、徵集量、官營礦冶產量等。不同文獻之間也常有很大差異。
    夏代到戰國  對夏代礦冶業還很少研究成果。河南登封相當夏紀元的遺址中出土有銅片。商、周是青銅器的鼎盛時代。青銅冶鑄業中心是在中原地區,部分原料則可能來自南方。【詩經・魯頌】說:『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淮夷貢獻的除海龜和象牙外,還有南方出產的金屬,反映當時中國南部金屬礦冶業的發達。【周禮・地官】中說:『□人掌金玉錫石之地』,這是古代文獻關於礦業的最早記載,反映當時已特設專職官員掌管官營礦業了。
    春秋戰國之際進入鐵器時代。戰國冶鐵業興盛,生產的鐵器以農具、手工工具爲主,兵器則青銅、鋼、鐵兼而有之,銅、鐵礦業均盛。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今山東臨淄和河北邯鄲的鐵礦、湖北大冶銅綠山的銅礦(見銅綠山礦冶遺址)、山東的鉛礦以及漢水、汝河和金沙江的砂金等,春秋戰國時期都已進行開採。
    秦漢到南北朝  秦統一中國後,在產鐵的地區設置鐵官,以增加國庫收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漢初,一些諸侯國的冶鐵業實際操縱在少數豪強大族手中。漢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在 49個產鐵地區設置鐵官。這些鐵官駐在地分布於今山東省境內的有 12處,江蘇7處,河南、陝西各6處,河北、山西各5處,四川3處,北京、遼寧、安徽、湖南、甘肅各一處。從鐵官分布情況看,西漢冶鐵業是在戰國時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部分分布在北方的齊、秦、燕、趙、魏、韓六國範圍內,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只有桂陽郡(湖南郴縣)一處設有鐵官。西漢銅產地以長江中下游最爲重要,在丹陽設有銅官。關於秦漢之際的金屬礦產地,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金、錫、辰砂等主要出在江南,銅、鐵兩種礦藏,在千里之內分布得就像棋盤上的棋子那樣。此外,還提到西南的巴蜀也盛產辰砂和銅、鐵。東漢設鐵官34處,分布地區基本承袋前代,僅雲南兩處是新設。此外,在中條山開闢新的銅礦區,雲南的錫、鉛和銀,四川、貴州的汞和川、滇境內的沙金等,均有所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仍,黃河中游的官營冶鐵業還能維持生產。長江以南地區受到的破壞較少,在今江蘇、浙江、湖北等省境內有較多的冶鐵作坊繼續得到發展,銅、銀、金礦則興廢無常,趨於衰落。
    隋唐到宋代
    隋代  礦政的特點是大力發展銅礦,礦權全部收歸國有,經營採取封建徭役制。所產銅主要供鑄造錢幣之用。先後在產銅地設立鑄錢爐25座,其中揚州、并州(太原)和益州(成都)境內各5座,鄂州(武昌)則有10座之多,足證當時鄂州銅礦產量在全國居於首位。
    唐代  民營坑冶有所發展。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凡天下出銅鐵州府,聽人私采,官收其稅』,礦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唐代有鐵礦104處,銅礦62處(不包括今雲南、貴州兩省地區)。元和初年(約806~810)鐵的年收入量約200萬斤,銅的年收入量約26萬斤。大中年間(847~859)銅的年收入量增加到65萬多斤。這是官府稅收統計數字,實際產量可能大大超過。唐代在武德四年 (621)開始鑄錢。肅宗乾元元年(758)有鑄錢爐99座,都設在產銅地區:位於今山西絳縣的有30座,江蘇揚州、鎮江,安徽宣城,湖北武昌和河北蔚縣各10座,四川成都,河南鄧縣,湖南郴縣各5座,陝西洋縣3座,河北定縣1座。絳縣一地的鑄錢爐相當於全國的1/3,表明晉南中條山銅礦區在唐代開採極盛。唐代鑄錢爐,每爐每年可鑄錢3300緡,需用銅21200斤,□(鉛錫合金)3700斤,錫500斤。按99爐計算,每年用銅約210萬斤,錫5萬斤。唐代銀礦開採亦盛。最大的銀礦在饒州(今江西德興縣)。元和年間(806~820)的年收入量曾達十餘萬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