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4|回覆: 0

[漢語詞典] 『過猶不及』的本意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9-5-19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光明日報
『過猶不及』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按照這種思想,『過分』和『趕不上』都同樣不好。這是很對的。但是,到了宋代,卻出現了朱熹對孔子這個思想的解釋:『賢、知者過之;愚、不肖者不及』。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這種思想,是同朱熹的思想毫不相干的。朱熹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實際上是同孔子的思想相悖的。

  【中庸】是這樣說的:『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第四章)朱熹對這些話解釋說:『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爲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爲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四書集注・中庸章句】)朱熹在這裡說得如此肯定,難道符合孔子本意嗎?


  爲了說明朱熹的話不合孔子的原意,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孔子這話是怎麼說的:孔子是在回答端木賜(子貢)向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講這段話的。子貢的問題是: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哪個賢?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子貢又進一步問:是不是顓孫師比較好一些?孔子說:『過猶不及。』很明顯,『過』和『不及』一樣,都是不好的。

  那麼,朱熹是怎麼解釋的呢?他說:『道以中庸爲至,賢、知之「過」,雖若勝於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則一也。』(【四書集注・論語集句】卷六)這顯然是強詞奪理。按照這種說法,顓孫師(子張)雖『過』仍不失爲賢、智者,而卜商(子夏)『不及』卻被判爲愚、不肖,怎麼能說是一樣的呢?朱熹這樣的解釋根本不合孔子的原意。孔子說『過猶不及』是否定了端木賜(子貢)以爲『過』的顓孫師(子張)比較好一些的提問,而認爲『過』和『不及』一樣,都是不好的。顓孫師和卜商(子夏)都是孔門著名弟子,雖有『過』與『不及』之偏,仍不失爲賢者、智者,這是屬於『學之不能化』的問題,是賢者、智者的缺點,不能斷言一個是賢者、智者,而另一個是愚者、不肖者。知與愚、賢與不肖的區別,則是屬於另一個性質的問題,不能同知者、賢者中的『過』與『不及』混爲一談。

  可見『過猶不及』是孔子留給我們的重要思想遺產之一。對此,毛澤東十分重視:『「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兩條戰線鬥爭,去肯定事物和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頁)他還把『過猶不及』同『兩條戰線鬥爭』聯繫起來:『「過」的即是「左」的東西,「不及」的即是右的東西。依照現在我們的觀點說來,過與不及乃指一定事物在時間與空間中運動,當其發展到一定狀態時,應從量的關係上找出與確定其一定的質,這就是「中」或「中庸」或「時中」。說這個事物已經不是這種狀態而進到別種狀態了,這就是別一種質,就是「過」或「左傾」了。說這個事物還停止在原來狀態並無發展,還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滯,是守舊頑固,是右傾,是「不及」。』(同上書,第146頁)毛澤東明確指出:『孔子的中庸觀念沒有這種發展的思想,乃是排斥異端樹立己說的意思爲多,然而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而反對「左」右傾則是無疑的。』這個思想的確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同上書,第147頁)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