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
印章,因其用途與制度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基本名稱,介紹如下: 一、白文印、朱文印、朱白間文印。 璽印文字或圖象都有凹下與凸起兩種形體。凹下的通稱陰文,凸起的通稱陽文。但這個稱呼不很妥當。因爲我們看到的凹下與凸起是就印章的文字或圖象本身說的。古代使用印章的人,其稱呼都和我們相反。他們是就印下的封泥說的。他們所謂的陽文,卻是我們通稱的陰文,他們所謂的陰文,卻是我們通稱的陽文。因此,金石家爲避免誤會,通常稱陰文爲白文,稱陽文爲朱文(朱文或稱紅文)。就古代印章用朱泥鈐蓋在紙上的現象而取名,雖然不合當時原來的用法,但不致再有混淆,也是一個方便。有些印章一面之中並有白文朱文者,名曰『朱白間文印』(圖1)。
璽印文字或圖象都有凹下與凸起兩種形體
二、私印、官印。 璽印有官私的分別。官印刻官職名稱,私印刻私人姓名字號等。私印亦有明著『私印』二字的。私璽有只用『私璽』二字而不著姓名的,其文作璽,這是早期作品。 私印或連官職鑄刻。按其性質仍是私印。傳世有漢代『【左『糹』,右『捷』字右部分】伃妾【左『女』,右『肖』】』玉印,便是一例(圖2)。魏武帝【選舉令】:『魏諸官印各以官爲名印』,但這類印章傳世不多。顧氏【集古印譜】卷一收錄『裨將軍張賽』一印,【十鐘山房印舉】舉之二收錄『尚書散郎田邑』、『逾麋集掾田宏』(圖3)兩印,大約就是三國以後印。
璽印有官私的分別。
三、方印、圓印、長方印、橢圓印及其他形制。 無論官私璽印,通常是方形,也有少量的圓形、長方形、橢圓形。 圓印、長方印在古璽中已有之(圖4—5)。漢官印也有長方形的,印面大小相當於方印之半,或稱『半通印』,亦稱『半印』。半印的官職都是基層雜職,【十鐘山房印舉】舉之二官印十八有『錢府』(圖6)、『馬府』、『祠廚』、『北鄉』(圖7)……。仲長統【昌言】:『身無半通青綸之命』,就是指此。 除此之外,更有長條形(圖8)、扁方形(圖9)、上方下圓形 (圖10)、三角形、矩形等。後世又有聯珠形(圖11)、瓢形(圖 12)、葫蘆形(圖13)、秋葉形、鐘形、鼎形等,變化無窮,但都不多見。
無論官私璽印,通常是方形,也有少量的圓形、長方形、橢圓形。
四、鑄印、鑿印、蟠條印。 金屬璽印,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撥蠟法冶鑄而成,名爲『鑄印』(圖14)。古代印章大多數是連印文一起鑄成的。非金屬璽印如石玉等類,不能冶鑄,只能用刀鑿刻。也有金屬璽印先鑄成印形然後鑿刻印文的,一般稱爲『鑿印』。鑿印印文有工整與粗率之分。工整者與鑄印相似,其中玉印尤多工致,想必出於好手(圖15)。粗率者字形欹斜,刀痕顯露。如部分官印,因急於封拜,不待范鑄,匆促鑿成應用。亦稱『急就章』。這類鑿印,多屬武職人員所用(圖16)。 唐代官印統用朱文,字畫用小銅條蟠繞而成,遇有枝筆,用短條焊接上去。這是一種新的製法。印史上未見有什麼名稱,我們稱之爲『蟠條印』(圖17)。蟠條印蟠出的文字,不容易排得很勻整,工程也不簡單,所以後世很少採用。
金屬璽印,不論官私,一般是先雕泥范,然後用翻砂法或撥蠟法冶鑄而成,名爲『鑄印』 ... ...
五、名印、字印、回文印、橫讀印、交錯文印、名字合印、總印。 名印,或只著姓名(圖18),或加『印』字(圖19),或加『之印』(圖20)、『私印』(圖21)、『印信』(圖22)等字。單名容易處置。用兩個字爲名,世稱『二名』⑦。二名的名印,多採用回文法(圖23)。郎瑛【七修類稿】說,『漢印二名,姓獨右,名俱在左,防誤看也。』這是指三字名印。如果是四字名印,『印』字放在姓下,二名仍然『俱在左』,迴環讀之,則爲『姓某某印』,不讀『姓印某某』。如張釋之的名印,『張釋之印』四字,如照通常刻法,不用回文,人將誤看爲姓張名釋,看不出他是姓張名『釋之』。這是回文印的好處。 字印,亦稱『表字印』。漢晉時代的字印,必連姓,【十鐘山房印舉】舉之二十四都是姓名字印,沒有一個字印不連姓的 (圖24)。後世或連或不連,無定法。元人或作某氏某某,如『趙氏子昂』便是(圖25)。 橫讀印如『司寇之璽』,『司寇』二字在上列,『之璽』二字在下列(圖26)。又如『杜陽左尉』,『杜陽』二字在上列,『左尉』二字在下列(圖27)。交錯文印如『宜陽津印』,『陽』字在『津』字下,『津』字在『宜』字左,容易誤讀『宜印津陽』或誤讀『宜津陽印』。還有『朱吾右尉』,『吾』字在『右』字下,『右』字在『朱』字左,容易誤讀『朱尉右吾』,或誤讀『朱右吾尉』(圖28)。以上兩種印文甚少見。 姓、名、宇並刻一印,稱爲『名字合印』。亦有將邑里、姓、名、字並刻一印的,世稱『總印』(圖29)。
名印,或只著姓名
字印,亦稱『表字印』
六、兩面印、多面印、子母印、帶鉤印。 私印有兩面刻字的,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姓字(圖30)。也有一面刻姓名,另一面男子刻『臣某』(圖31),女子刻『妾某』(圖32)。也有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吉語或圖象(圖33)。也有一面刻吉語,另一面刻圖象(圖34)。這些統稱兩面印。兩面印不能有鈕,只在中部鑿一小孔,以便穿帶,所以又稱『穿帶印』。 立體方銅,六面刻字,名爲『六面印』,六面印所刻內容,也都是各種形式的名字印,或者加上『某某白箋』、『某某言事』 (圖35)。也有隻刻五面的,名爲『五面印』。傳世有早期五面璽,一面只刻一字,五字連讀(圖36)。 大小兩印或兩印以上套在一起以便攜帶的,名爲『子母印』,亦稱『套印』(圖37—38)。 銅製帶鉤,鉤身連鑄一個印,便於隨時佩帶,名爲『帶鉤 6口』,也簡稱『鉤E口』(圖39)。
橫讀印如『司寇之璽』,『司寇』二字在上列,『之璽』二字在下列
私印有兩面刻字的,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姓字
立體方銅,六面刻字,名爲『六面印
七、印鈕、印綬。 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名爲『鈕』,或作『紐』。早期璽印鈕形質樸,只鑄成突起的形狀,橫穿一孔便了。後人稱做『鼻鈕』。如【雙劍簃古器物圖錄】所收三個銅璽便是。後來漸趨美觀,製作加精,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種類繁多,並且也有官級的區別。這和當時銅容器、銅樂器紋飾的發展也有關係,雖屬小品,也是古代工藝美術的一個方面。衛宏【漢舊儀】卷上:『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紐』,同書卷下:『皇太子黃金印,龜鈕』。孫星衍【漢舊儀補遺】有—條: 『諸侯王印黃金,橐駝紐……』 『列侯黃金印,龜紐……』 『丞相、大將軍黃金印,龜鈕……』 『御史大夫、匈奴單于黃金印,橐駝紐……』 『御史、二千石銀印,龜紐……』 『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銅印,鼻紐……』 以上不過舉漢代官印的紐別,在這以前和以後,紐式花樣很多,通常還有辟邪紐,獅紐,魚紐,龍紐,蛇紐,鳧紐,兔紐,羊紐,馬紐,圭紐,覆斗紐,瓦紐,壇紐,橋紐,亭紐,錢鈕……等。後世官私印章,既不佩帶,也不一定有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