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8|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倡議(1)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0-11-30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漢字網
中華的漢字是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蘇美爾的楔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皆於 1500 多年前就滅絕了 , 漢字是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傳承的已有 3000 年歷史的古文字,可以說是文化的活化石。
中國的傳統典籍都是以漢字爲唯一載體的,所以說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根!(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史,漢字是其承載者、傳播者、見證者、昭示者)
漢字是生命的符號,也是哲理的、思維的、藝術的符號,蘊藏著中華傳統文化全部信息的符號。漢字作爲一種卓絕不凡、無與倫比的文字符號,之所以立於世界文字之林,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雖跨越時空而古今人皆可識,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其根本原因,乃在於她是偉大的、不朽的生命的符號。連日本女書法家南鶴溪女士也頌揚漢字,說漢字 『 具有天生麗質和內在智慧 』 , 『 是寶貴的生命,文字之外無文字 』 , 『 我想這擁有三千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一定潛藏著誘人的魅力,不,是魔力。 』 (【文字的魅力】王寶平譯)
但漢字在近代的命運可謂多舛。
上世紀初,國力衰微,一些精英救國心切,誤以爲漢字是中國落後之因。說漢字 『 難識、難記、難寫 』 ,是 『 僵死的文字 』 (錢玄同); 『 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毛坑 』 ( 瞿秋白); 『 野蠻 』 、 『 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 』 (傅斯年); 『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魯迅)。陳獨秀、錢玄同、傅斯年、瞿秋白、吳稚暉、魯迅等皆主張廢棄漢字,拼音化。
1949 年新中國建立, 1951 年擬【第一批簡體字表】(收 555 字),次年 2 月 5 日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 1954 年擬【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 798 字,簡化偏旁 56 個,廢除異體字 400 個), 1955 年 2 月 2 日 發【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把其中 261 個字分 3 批在全國 50 多種報刊上試用), 7 月 13 日 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 10 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 515 字,簡化偏旁 54 個), 1956 年 1 月 31 日 在【人民日報】公布,全國推行 ,這就是我們大陸使用至今的簡化字( 1964 年 5 月文改委出版【簡化字總表】,分三表:一表是 352 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二表是 132 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 14 個簡化偏旁,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 1754 個簡化字,共 2238 字,因 『 簽 』 、 『 須 』 兩字重見,實際爲 2236 字。後有微調)。
五十年代,拼音文字進入西方人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八十年代初,大陸語言學界有人稱 『 方塊漢字在電子計算機遇到的困難,好像一個行將就木的衰老病人 』 , 『 歷史將證明: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也是漢語拼音文字的助產士 』 。還有學者說漢字是 『 偽科學 』 。
雖然都是爲了強國,但是對漢字的認知差異太大,所以意見相左。如果真以拼音文字代替漢字,不但眾多的專 家 教授將成爲文盲或半文盲,而且全民族正確掌握漢語將成爲一場空前災難(漢語同音字、同音詞實在太多,拼音無法一對一準確辨別;中華五千年優秀的文化典籍將成爲一堆廢紙,之後能讀懂的人將寥寥無幾,中華文明、文化之傳承將因此而斷送!)
2001 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漢語拼音方案】不是拼音文字, 漢字是唯一的國家通用文字 。( 1985 年 12 月 16 日 ,文改會改名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但仍有學者主張以拼音文字代替漢字,還有學者主張 『 實行雙軌制的文字系統 』 ,即 『 漢字爲第一法定文字,拼音字爲第二法定文字 』 的所謂 『 一語雙文 』 制)
選擇漢字簡化而不是拼音文字的戰略觀是正確的,出發點也是爲了迅捷而輕鬆的掌握漢字 ―― 但是我們並沒有抓住根本。因爲我們沒有找到漢字的基因( DNA )。
漢字是一套完備的系統:字根、字族體系(如著、煮、豬、諸、褚、翥、箸等就是一群以 『 者 』 爲字根的字族)。相同的字根,是字意的核心,配以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就構成了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本身就蘊涵了文化信息基因 DNA ),這和西方的表音文字很不相同。字根通了,則字族都通了。(迄今我們對漢字的研究還是以【說文解字】爲最。其最大的問題是就字論字,沒有更科學地以字根、字族爲基礎系統地研究。目前國內較系統地研究字根、字族的文字訓詁學家是陝西省委黨校已退休的 任學禮 教授。)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