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1|回覆: 0

[國學灌水] 傳孔子曾爲『入殮師』 靠主持喪禮爲生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9-20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前兩天偶然看到日本一部拿過奧斯卡獎的電影【入殮師】,講日本一個地方有一種職業,以一種優雅的儀式給故去之人更衣、化妝、斂入棺材,將對死者的尊重體現得淋漓盡致,將對生者的撫慰表達得貼切可心。 


  看的時候總有一股很熟悉的感覺,好像在哪裡接觸過。快看完時,我才發現,這很像儒家喪禮的精簡版。 


  喪禮爲中國古代凶禮之一。【周禮・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古人把辦理親人特別是父母的喪事看作極爲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嚴格的喪葬制度。 


  由於文獻不足,商代以前的喪禮制度已難稽考,而周代的喪葬制度經戰國時期學者的整理,有較詳細的資料保存在儒家經典『三禮』之中,主要包括選墳設墓(埋葬制度)、舉辦喪事(喪禮制度)、居喪祭奠(喪服制度)三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分設不同等級,程序很複雜,名目各有五六十種之多,絕對是繁文縟節。筆者試摘【儀禮・士喪禮】記載的幾個步驟加以說明。  


  將死之人一定要居於正室。彌留之際,家屬守在床邊,把很輕的絲綿新絮放在臨終者的口鼻上察驗是否還有呼吸,而且『男子不絕於婦人之手,婦人不絕於男子之手』。 


  爲死者招魂,由『入殮師』(專業術語叫復者)拿著死者的衣服,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長聲音高呼死者名字。反覆多次後由另一人接過衣服給死者慢慢穿上。【禮記・檀弓下】解釋道:『復,盡愛之道也。』這一儀式是表示爲挽回死者的生命而做最後一次努力。 


  招魂後,把死者安放在正室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撇迦腖勒呱舷魯葜間,把口撐開,以便日後飯含。用燕几固定死者雙足,以便日後著履。用特製的斂衾覆蓋屍體。還要在屍體東側設酒食,供鬼魂飲用,明清時俗稱倒頭飯。 


  在堂前西面的牆下挖坑爲灶,燒洗米水爲死者潔身,給死者理髮、剪指甲。表示潔淨反本。 


  日本入殮師做的工作是不是跟上述記載相似?好像是把儒家喪禮制度中與死者相接觸的那一部分單獨提取出來,尤其是把爲死者更衣裝扮的過程加以精細化,讓旁邊的親人看著逝者猶生,過去的事情歷歷在目,想到再也不能相守,內心最誠摯的哀思便油然而生,或哀慟不已,或撕心裂肺。 


  中國人歷來重視死的觀念與喪葬禮儀,廣泛的社會需求促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儒』。最晚到殷代就有了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大約就是早期的『儒』,【說文解字】稱之爲『術士』。胡適在【說儒】中說,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收入也少,且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仰人鼻息。 


  中國古代喪禮的門道很多,儒者爲其賦予了儘量合理的意義。比如【禮記・問喪】中,有人問,爲啥人死了三天才入棺下葬?解釋是:親人故去,孝子悲痛萬分,在地上滾著哭,想讓死人復生。等三天是等著復活呢。三天還活不過來,孝子也哭累了。此時下一步葬禮所需的衣服、東西都準備好了,遠方的親戚也趕到了,正好下葬。 


  類似這種說道非常多,絕非一個『入殮師』就能總結、踐行出來。而是來自千年前,靠一代代儒者的言傳身教而流傳下來。那麼,身爲至聖先師的孔子是否也從事過這一行當? 


  有一種說法,孔子靠爲別人主持喪禮爲生,直到他50歲後出去做官。此說真假不論,但【史記・孔子世家】上明確記載,孔子到齊國去,齊景公想重用孔子,但宰相晏嬰阻擋,說:『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爲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爲俗……』 


  孔子帶了那麼多徒弟,不是誰都有工作,而且平時不能老學習啊,也得掙錢,於是主持葬禮這一『儒』的老本行勢必不會放下。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能正是基於自己過往當『入殮師』經歷的一種反思。 


  晏子批評孔子爲首的儒者傾家蕩產辦喪事。這也是所有批評古代喪葬制度的常用說法。其實這些禮儀制度有其合理之處,也確有存在的必要,只是太過繁瑣。日本的入殮師有意無意間簡化了儒家喪禮制度,使之具備了超越民族的力量,進入小說、搬上銀幕,流播全球。這不能不說是日本人的高明之處。(熊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