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0|回覆: 0

[史學] 敦煌四部籍與中古後期社會的文化情境(8)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2-3-1 10: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1] 陳鐵凡【三近堂讀經札記】爲213卷,【敦煌學】第一輯,1974年。
[2] 敦煌文獻中由僧俗日常生活里累積下的大批實用文書,如籍帳、契約、入破歷、社邑文書、寺院行政文書等,屬於史部,因不是本書研究的對象,未予計入。
[3] 吐魯番出土文書【唐寶應元年(762)建午月4日西州使衙榜】(七三TAM五O九:八/二六a),揭示唐代解除寺院賤口依附關係的進程,在唐肅宗時擴展到西陲地區。
[4] 【冊府元龜】卷495【田制】。
[5] 【舊唐書・楊炎傳】。
1 陳鐵凡【敦煌本易、書、詩考略】,【孔孟學報】第17期,1969年4月。
2 同注1。陳鐵凡【敦煌本尚書述略】曰:『天寶改字以後,古文舊本雖藏在書府,然民間實未盡絕。蓋當時士林沿用古文既久,自不免有墨首之士,執其殘編,傳之子弟也。……故雖改字多年,而荒服老儒,仍各遵其師承,崇其舊籍。』可見敦煌之先唐文化傳統的強固。文刊【大陸雜誌】第22卷第8期,1961年。
3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一冊第三條。
4 潘重規【巴黎倫敦藏敦煌詩經卷子題記】,【新亞學院學術年刊】1964年第11輯。
5 蘇瑩輝【從敦煌本毛詩詁訓傳論毛詩定本及詁訓傳分卷問題】,【孔孟學報】第22期。
1 陳鐵凡【敦煌本禮記、左、谷考略】,【孔孟學報】第21期。此文稱:『漢末,馬融傳小戴禮,鄭玄受業於融,撰【禮記注】。唐孔穎達等撰【五經正義】,【禮記】即采鄭本。由是鄭注孔疏之【禮記】相傳不絕。』
2 陳鐵凡【敦煌本禮記、左、谷考略】。此文稱:『(晉時)杜預【集解】與服虔注並立國學。隋時杜氏盛而服義微。唐時孔穎達撰【正義】,一依杜氏。於是杜氏定於一尊,以迄今世。』
[6] 王素【唐寫本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李方【校正】,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7] 陳鐵凡【敦煌本孝經考略】,【東海學報】第19卷,1978年。此文稱:『魏晉以降,鄭注獨傳。南北朝立之學官.唐開元間令諸儒質定世所傳孔安國撰【古文孝經傳】與鄭注優劣,迄無定論。於是二家並立國學。其後玄宗自注【孝經】,欲行天下;勒之於石,以定一尊。今敦煌本孝經,【御注】僅存一卷,鄭氏則有十餘帙。意者,御注雖以功令行,而民間獨以鄭本傳授耶!五代後,孔傳、鄭注,相繼亡佚。』
[8] 【文獻通考】卷41【學校】2。
[9] 【文獻通考】卷35【選舉】8。
[10] 【北史】卷81【儒林傳序】。
[11] 【敘錄新編】曰:『有唐初葉,顏師古注(【漢書】)未大行,蔡謨【集解】頗行於世。【索隱】、【正義】所征,酈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所引,均據蔡謨舊本。』又謂:『魏晉六朝時代,頗重音讀,其作音之法,每點識四聲,以示字義。……可於此卷(S.2053號)覘之。』
[12] 【敘錄新編】謂:『以衍書方之【國策】,事核於前,文該於舊,一人之事,載在同卷,兩國之史,例不並書,翻檢至爲便易。六朝以來,【後語】較【國策】爲通行者,蓋以此故。』
[13] 羅振玉、劉師培謂此殘卷爲北齊【修文殿御覽】,洪業謂是【華林遍略】。
[14] 【敘錄新編】謂:『是書自兩晉以來,終李唐一代,普爲道徒所傳誦。』
[15] 周祖謨【論文選音殘卷之作者及其音反】,【輔仁學志】第8卷第1期。
[16] 開元八年(720)李元疏,見【通典】卷15【選舉】3。敦煌典籍不見【周禮】、【儀禮】、【公羊】;【穀梁】亦僅見殘卷數件而已。
[17]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新編】卷一。蘇瑩輝以爲應屬六朝【毛詩】定本,見【從敦煌毛詩詁訓傳論毛詩定本及詁訓傳分卷問題】,【孔孟學報】第22期。
[18] 陳鐵凡【敦煌本禮記、左、谷考略】,【孔孟學報】第21期,1971年。
[19] 【新唐書】卷200【儒學下】元行沖本傳;【唐會要】卷36【修撰】。
[20] 據陳鐵凡【孝經考略】統計,敦煌本【孝經】31種,鄭玄注12種,約占43%;白文本12種,其它註疏本3種。顯示鄭注【孝經】唐末仍在敦煌民間暢行。見【東海學報】第19卷,1978年。
[21] 鄭阿財【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現代佛教協會學術研討會(台北・2002年3月)論文(未刊稿)。
[22] 【新唐書】卷57【藝文一】。
[23] 陳鐵凡【敦煌本禮記、左、谷考略】。
[24] 按,王重民定名此卷爲【喪服儀】(?)。饒宗頤將此卷與P.4042號【御刊定月令】綴合,見氏著【楚繒書疏證】,【中研院集刊】第四十本。
[25]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一冊,第294頁。阮元【十三經校勘記序】曰:『天寶三載,詔集賢學士衛包,改古文從今文。說者謂今文從此始,古文從此絕。殊不知衛包以前,未嘗無今文;衛包之後,又別有古文也。』又曰:『蓋變古文爲今文,實自范寧始。寧自爲(今文)【集注】,後之傳寫孔傳者,從而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
[26] 毛漢光【敦煌唐代氏族譜殘卷之商榷】,【史語所集刊】第43卷第2期,1971年9月。
[27] 陳祚龍【新校重訂敦煌古鈔李唐詞人陷蕃詩歌初集】,【夏聲月刊】第133期,1975年12月。
[28] 【敦煌詞史】,(台北)【中央日報・副刊】1980年7月5日。
[29] 黃盛璋【于闐文的歷史地理研究】,【敦煌學輯刊】第2輯,1986年。
[30] 黃盛璋【敦煌寫卷于闐文歷史地理研究】,【新疆文物】1994年第4期。
[31] 黃盛璋【箋證】,【敦煌學輯刊】第2輯。
[32] 蔣經邦【敦煌本王仁煦刊謬補闕切韻跋】,【國學季刊】,1934年6月第4卷第3期。
[33] 丁山【唐寫本切韻殘卷跋】,【北大國學周刊】,1926年1月第4期。
[34] 姜亮夫【切韻系統】,【浙江師院學報】,1955年第1期。
[35] 羅常培【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31年第3卷第2期。
[36] 耿世民【回鶻文第七卷研究】,【民族語文】1979年4期;黃盛璋【回鶻譯本殘卷五玄奘回程之地望與對音研究】,【西北史地】1984年3期。
[37] 宇井伯壽【禪宗研究史】,岩波書店,昭和46年(1970)第4版。
[38] 冉雲華【敦煌卷子中的兩份北宗禪書】,【敦煌學】第8輯,1984年。
[39] 參見本書【藏文典籍章】。
[40] 陳寅恪【敦煌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跋】,【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1] 王國維【唐寫本失名殘書跋】,【觀堂集林】卷21。
[42] 參見本書【雜占章】。
[43] 饒宗頤【論七曜與十一曜】,【選堂集林・史林】,香港中華書局,1982年。
[44] 陳寅恪【敦煌本跋】,【金明館叢稿二編】。
[45] 參見林玫儀【由敦煌曲看詞的起原】,【書目季刊】八卷四期,1975年。
[46] 王國維【唐寫本跋】,【觀堂集林】卷21。
[47] 同注5。
[48] 法・戴密微、饒宗頤【敦煌曲―八至十世紀唱本】之。
[49] 參見張弓,1995年第6期。
[50] 馬伯樂【漢以前中國天文學】,刊【通報】第26期,1929年。
[51]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3卷,1959年。
[52] 潘鼐【敦煌卷子中的天文材料】,刊【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1989年。
[53] 潘鼐認爲此圖繪於8世紀初唐中宗時期。夏鼐認爲編繪於開元中或稍晚,轉抄於開元天寶時,見【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所載夏鼐【另一件敦煌星圖寫本一】。李約瑟認爲其時代約在公元940年左右。
[54] 席澤宗【敦煌星圖】,【文物】1966年第3期。關於此圖斷代,席氏采李約瑟940年說。
[55] 陳鐵凡【三近堂讀經札記】,【敦煌學】第一輯,1974年。
[56] 向達【記敦煌石室出晉天福十年寫本壽昌縣地境】,【北京圖書館圖書季刊】第5卷第4期,1944年;氏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第429―442頁。
[57] 王重民【敦煌本曆日之研究】,【東方雜誌】第34卷,1933年;周丕顯【敦煌科技書卷叢談】,【敦煌學輯刊】第2輯,1981年。
[58] 參見傅振倫【從敦煌發現的圖經談方志的起源】,【敦煌學輯刊】第1輯,1980年。
[59]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12冊。
[60] 李儼【敦煌石室】,【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9卷,1935年。
[61]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十冊第七十五條。【新編】且曰:『凡有斷案處,則以「臣以」,「臣案」冠之,則原書爲御撰無疑』,用武周新字,『寫於武后之世無疑』。
[62] 【玉海】引【中興書目】『治道集提要』。轉引自【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十冊第七十四條。【新編】且曰:『殘卷中世、民缺等,猶是太宗時寫本。』
[63] 【敦煌古籍敘錄新編】第六冊第三十五條。書爲虞世南任秦府太子中舍人時承詔撰。
[64] 參鄧文寬【敦煌寫本述略】,【文物】1984年第9期。
[65] 陳祚龍【敦煌寫本校詁】考訂此文作於武周神功元年(697)閏十月至聖曆元年(698)八月之間,見【大陸雜誌】第24卷第8、9期,1962年。
[66] 參見陳踐【敦煌、新古藏文寫本述略】,【甘肅民族研究】1983年第1―2期。
[67] 周一良【跋敦煌寫本『海中有神龜』】,【大公報・文史周刊】,1946年12月。
[68] 左景權【敦煌古圖書蠡測】,【香港中文大學學報】第10卷上冊,1979年。

    作者:張弓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