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6|回覆: 0

[史學] 回鶻文源流考辨(4)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1-5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二、回鶻文的發展及其應用


    回鶻文是一種音素文字。11世紀維吾爾族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所著【突厥語辭典】中記載說:


    所有突厥語採用的基本字母有十八個,突厥文(即回鶻文――引者)是由這些字母組成的。[15]
經過不斷的發展,到元朝時期已發展爲21個。彭大雅【黑韃事略】稱:


    韃人本無字書,然今之所用,則有三種:行於韃人本國者……行於回回(指回鶻人)者,則用回回字,鎮海主之,回回字則有二十一個字母,其餘只就偏傍上湊成。


    再後,元末明初陶宗儀【書史會要】卷8對回鶻文又作了這樣的記述:


    畏吾兒字雖有二十餘母,除重名外,止有一十五音。因此,應聲代用者多矣。


    由上可以看出,回鶻文字母數量呈與時俱進之勢,先爲18個符號,後發展爲21個,最後才發展成23個。在23個字母中,5個用來表示8個元音,18個用來表示21個輔音。字母的寫法有字頭、字中、字尾之分,形式不一。其寫法最初由右向左橫書,後可能受漢文的影響而改爲自上而下直行豎寫。早期回鶻文中的s和š,n和a(在詞中),x和q不加區分,只是後來才在相應的字母之左或右加一點或兩點以示分別。早期回鶻文文獻中的y和w也不加區分。在字體上,回鶻文的形式也比較多,有稜角突出的刻經體,有筆畫圓潤的寫經體,有龍飛鳳舞的草書體,也有線條流暢的行書體,更有書寫直硬的硬書體和字體緊湊的活字體。[16]


    至於『回鶻文』一稱的得名,因於史無征,我們難以考見。從吐魯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鶻文文獻看,回鶻人一般都是以türk tïl (即突厥語) 來命名自己的語言,如回鶻文【彌勒會見記】、【玄奘傳】、【華嚴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等都是如此,只有少數例外,如勝光法師譯【金光明最勝王經】題跋稱作türk uyγur tïl (突厥回鶻語),括魯迪・桑加失里譯【勝軍王問經】則題作uyγur tïl (回鶻語)。『回鶻文』一名的出現,與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回鶻人塔塔統阿的歸順不無關係。【元史】卷124【塔塔統阿傳】載:


    塔塔統阿,畏兀人也。性聰慧,善言論,深通本國文字。乃蠻大揚可汗尊之爲傅,掌其金印及錢穀。太祖西征,乃蠻國亡,塔塔統阿懷印逃去,俄就擒。帝詰之曰:『大揚人民疆土,悉歸於我矣,汝負印何之?』對曰:『臣職也,將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他!』帝曰:『忠孝人也!』問是印何用,對曰:『出納錢穀,委任人材,一切事皆用之,以爲信驗耳。』帝善之,命居左右。是後凡有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帝曰:『汝深知本國文字乎?』塔塔統阿悉以所蘊對,稱旨,遂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


    趙珙【蒙韃備錄】亦載:


    其俗既朴,則有回鶻爲鄰,每於兩(當爲西誤)河搏易,販賣於其國。迄今文書中自用於他國者,皆用回鶻字,如中國笛譜字也。


    這裡所謂的『畏兀字』、『回鶻字』即回鶻文。『回鶻文』之稱當以此爲始。此後這一術語開始頻頻出現於中外文獻(如【蒙古秘史】、波斯文獻【史集】及元代來華傳教士盧布魯克、柏朗迦賓的遊記)之中。由是觀之,『回鶻文』的得名當來自蒙古人的稱呼,又因爲蒙古人採用這種文字以創製自己的文字――回鶻式蒙古文,從而使『回鶻文』影響進一步擴大,名播寰宇。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