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0|回覆: 0

[史學] 書信傳遞發展史:從郵驛到郵局(1)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1-10-29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騰訊網
2011102816828485.jpg

朱家角郵局位於上海青浦區朱家角鎮,是19世紀時開設的一家郵局的遺址。它是當時上海十三家主要郵站之一,也是華東地區保留下來的唯一大清郵局舊址。  


2011102816849526.jpg
清代民信局實寄封。  




      10月9日是『世界郵政日』。  


  在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異地之間傳遞書信、信息,就成爲一種自然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而我國的郵政史,也走過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道路。  


  春秋戰國時 烽火傳軍情  


  信息傳遞,是人類產生以來就需要解決的問題。  


  防範敵人的入侵,是古代國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傳達的信息。早在西周時,在都城鎬(今陝西省長安縣)東部的驪山設有許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間隔一定距離。敵人入侵時,就燃起烽火報警。京城附近的諸侯看到信號便趕來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就是從這裡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開始構築長城,並在長城上設置烽火台。最初的長城就是由一個個烽火台和孤立的列城組成、聯繫起來的。這種行之有效的通信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爲防範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東省煙臺市設置著名的狼煙臺,煙臺市的名字即因此而來。  


  用烽火傳遞軍情,雖然很快,卻無法把中央政府的具體命令傳達下去。所以人們在使用這一方法的同時,還利用人力、畜力進行通信。  


  早在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已經有了郵驛,往返傳送官府文書。【孟子・公孫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話:『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道德學說的傳播比郵驛傳遞信息還快。孔子用郵驛作對比,說明當時郵驛已爲人們熟知。  


  唐宋郵驛專爲官府用  


  唐代的郵驛盛極一時,全國設驛1639所,遇有緊急公文,通信使者揚鞭催馬,朝夕可行三百餘里。『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唐代詩人岑參的這首詩是對當時郵驛發達的生動寫照。唐朝的郵驛除負責通信外,還接待過往的官吏和賓客,爲他們提供食宿和車馬。
  

  唐代還出現了幾件與通信有關的新事物:一是『邸報』,即當時的官方報紙,記錄朝中大事,用雕版印刷,直接交郵驛傳遞到各道州及邊鎮。二是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飛錢』。據趙U【因話錄】記載,有一個讀書人在外地賣了一塊地產,得到數百緡錢,因回家的路途遙遠,隨身攜帶不安全,就托人把錢交到當地有關部門,取得收據。回去後憑收據在當地領取錢款。這種用票據代替銅錢周轉的『飛錢』,類似現在的匯兌。  


  急遞鋪是一種處理緊急文書的機構。它創於北宋初期,原稱遞鋪,驛卒由廂兵充當。宋代的遞鋪有三種:步遞,馬遞、急腳遞。其中急腳遞傳送公文的速度最快,日行400里。後來又出現了金字牌(朱漆木牌上寫金字)急腳遞,由皇帝御前直接發出,鋪兵腰系響鈴,手執金字牌,兼程急進,接力傳達,規定晝夜飛馳500里。宋人形容說,金字牌『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紹興十一年(1141年)夏,正當岳飛在抗金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趙構和秦檜爲達到停戰求和的目的,竟於一天之內連下12道金字牌,傳遞緊急詔書,迫令岳飛退兵。  


      明代出現私信傳遞的民信局  


  但無論是郵驛還是急遞鋪,都是傳遞政府公文的機構,不辦理民眾的通信。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訊,只能遣人遠道傳書,或托行商攜帶,非常不便。爲了適應民眾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樂年間出現了一種專門爲民間傳遞信件的組織――民信局。  


  民信局開始出現於東南沿海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以後逐漸延伸到內地。民信局比較集中的地方是浙江的寧波。同時,隨著東南沿海僑居海外人口的日益增多,又出現了專門辦理華僑同國內親屬通信與匯兌的僑批局。『批』是福建方言,即『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