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4|回覆: 0

[史學] 宋代經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首次啟動(3)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1-9-6 14: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華文史網
三、原始工業化進程的啟動及其表現  

   
    所謂原始工業化進程,就是在這種工商業文明因素急劇生長的歷史環境中得以啟動的。就歐洲而言,早在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個世紀中,分布在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小型手工業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集中表現爲從資金、企業主、工人、技術乃至市場等方面,爲其後的工業革命準備了條件。美國學者門德爾斯(Frenklin  F・Mendels)爲此提出了『原始工業化』(Proto-Industrailization)理論。在他看來,工業化進程可以分爲原始工業化和工廠(機器)工業化這樣兩個階段,所謂原始工業化進程就是『傳統組織的、爲市場的、主要分布在農村的工業的迅速發展』④。爲與早就存在的家庭手工業相區別,門氏指出原始工業化進程由區域經濟內同時並存的三種要素構成,  


――――――――      
   ④  門德爾斯:【原始工業化:工業化進程的第一階段】,[美]【經濟史評論】第32卷第1期。劉蘭兮:【門德爾斯原始工業化理論簡述】率先將此理論介紹到國內,文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這就是鄉村工業、外部市場和商品性農業的發展。由於城市是批發商人的基地,技術、資本密集,城市甚至通過商業資本參與、支配鄉村地區的某些手工業生產,這樣城市就構成了原始工業化進程的第四個要素。其後不久,德國學者P・克里特等人進一步把原始工業化定義爲『其人口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爲區間市場或國際市場進行大批量的工業商品生產的農村地區的發展』①。其意義在於把人口作爲第五個要素引入了原始工業化理論,而且由此引發出原始工業化進程賴以孕育的歷史過程及其內部機制。
  

    在我看來,構成原始工業化進程的五個要素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一個要素就是『爲市場而生產』。門氏、克氏等人對於市場的強調,應該說是與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考察相一致的。馬克思說:『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提。』②又說:『商人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到一定水平,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前提。』③所謂『爲市場而生產』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生產。宋代商品經濟空前繁盛的一個主要標誌也是市場的擴大,包括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都在急速擴大。史實表明,宋代在工商業文明因素急劇成長的歷史環境中,其原始工業化進程的啟動不僅在時間上早於地中海北岸國家和英倫三島,就是在規模和水平上也毫無遜色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煤鐵革命的發生和民營礦冶作坊中僱傭勞動的出現。  


    北宋以鐵產量的激增和灌鋼法的推廣爲標誌,迎來了我國冶鐵鑄造業的第二個重大變革期④。這個變革是由煤的規模開採和工業利用所激發的。據許惠民先生的研究,我國先民雖然早在漢代就已認識到煤的燃燒功能,但正式進入規模開採並用作工業能源(如煉鐵、燒瓷)是在北宋,其時河東(今山西)、河北、陝西等路的煤炭採掘業相當發達⑤,且有考古發掘爲證⑥。爲了和原先的木炭(時稱『軟炭』)相區別,宋代出現了『石炭』、『礦炭』等詞專指煤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六之四八有『京西軟炭場、抽買石炭場』之語。  


    煤炭採掘業的興起既緩解了傳統柴炭燃料短缺的矛盾,提高了鐵的產量(據估計北宋鐵的年產量在3.5萬噸到15萬噸之間,接近於18世紀初整個歐洲14.5萬噸至18萬噸的水平⑦);同時又因爐溫和冶煉效率的提高而推動了鑄造技術的變革;特別是以『生熟雜』爲特徵的灌鋼法的大面積推廣;以及作爲這一切之必然結果的農具和各類工具之熟鐵鋼刃化等,這些重大進展構成一幅宋代煤鐵革命的壯觀景象。  


    早在1959年,柯昌基先生即據神宗元豐年間蘇軾的【徐州上皇帝書】指出,徐州附近  


――――――――      
    ①  P・克里特:【工業化前的工業化】(Industrailization before Industrailization),哥廷根,1977年德文版;劍橋大學1981年英文版。參見史建雲【〖工業化前的工業化〗簡介】,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  
    ②  見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7頁。  
    ③  【資本論】第3卷,第365頁。  
    ④  楊寬:【我國歷史上鐵農具的改革和使用】,【歷史研究】1980年第5期。  
    ⑤  許惠民:【北宋時期煤炭的開發利用】,【中國史研究】1987年第2期。  
    ⑥  據【河南鶴壁市古煤礦遺址調查簡報】(【考古】1960年第3期),今鶴壁中新煤礦至遲北宋中葉已進入規模開採階段,估計有數百名礦工,其開採範圍和生產規模與現在的中新煤礦大致相當。  
    ⑦  日本學者吉田光邦估計宋代鐵的年產量爲3.5萬噸至4萬噸之間,參見吉田氏【宋代的鐵】,[日]【中國科學技術史論集】,日本放送出版協會1972年版。美國學者郝若貝(Robert HadWall)的估計是7.5萬噸至15萬噸,參見郝氏【北宋時期中國煤鐵工業的革命】,[美]【亞洲研究雜誌】1962年2月號,有楊品泉譯文,載【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第5期。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