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6|回覆: 0

[史學] 北魏的內河航運(1)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6-13 1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網易歷史
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是因爲這一民族在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的歷史過程中,充分吸收漢族文化的精髓,使該民族的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北魏的內河航運所表現出來的發展勢頭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本文中我們將對北魏時期內河航運發展的相關問題作一論述。  

    一 迅速發展的造船業  

  北魏內河航運的發展首先得力於造船業的發展,北魏造船業的發展和北魏早期與中原地區的交往有著頗多的關係,而且隨著北魏的向南發展逐漸發達。北魏造船業發展的一個特點,就是適應政治特別是戰爭的需要,因而相當一部分造船業的基地分布在戰略要地。
  北魏造船業呈現出逐步發展的態勢。在南北對峙的特殊歷史環境下,所造的船隻多爲服務於戰爭的需要。太武帝神鹿三年三月『帝聞劉義隆將寇邊,乃詔冀、定、相三州造船三千艘,簡幽州以南戍兵集於河上以備之。』〔1〕(【魏書】卷四上【世祖紀上】)太武帝造船的目的是爲了抵抗宋文帝劉義隆率軍北侵,冀、定、相三州因瀕臨前線且有造船的條件而在此建造了千餘艘船隻,這些船隻可能是戰船類,或屬於運輸戰略物資的船隻,如果屬於後者,其用於內河航運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在黃河北岸造船的舉動在太武帝時還有記載,時『南鎮諸將復表賊至,而自陳兵少,簡幽州以南戍兵佐守,就漳水造船,嚴以爲備。公卿議者僉然,欲遣騎五千,並假署司馬楚之、魯軌、韓延之等,令誘引邊民。』很明顯在漳水沿岸也有一個造船基地,主要是用來建造作戰所用之船。然而太武帝的這一打算在崔浩看來:『非上策也。彼聞幽州已南精兵悉發,大造舟船,輕騎在後,欲存立司馬,誅除劉族,必舉國駭擾,懼於滅亡,當悉發精銳,來備北境。』〔1〕(【魏書】卷三十五【崔浩傳】)崔浩認爲太武帝將行施的這種舉措有滅劉而存司馬氏的意圖,必然引起劉宋政權內部同仇敵愾,共同對付北魏的軍隊。崔浩雖有此議,但未被採納。太武帝時還有在戰時臨時修造水戰船筏的記載,太武帝率軍南討,授予臨淮王拓跋譚爲中軍大將軍,在此之前,『劉義隆以鄒山險固,有榮胡冢,乃積糧爲守御之備。譚率眾攻之,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義隆恃淮之阻,素不設備。譚造筏數十,潛軍而濟,賊眾驚潰,遂斬其將胡崇,賊首萬餘級。』〔1〕(【魏書】卷十八【太祖五王・臨淮王譚傳】)拓跋譚所造的數十個筏即是類似船隻的運輸工具。
  當時還發生過盜竊官船的現象。神鹿三年十月『時河北諸軍會於七女津,(到)彥之恐軍南度,譴將王蟠龍溯流欲盜官船,征南大將軍杜超等擊破,斬之。』〔1〕(【魏書】卷四上【世祖紀上】)既然有官船的存在,說明七女津一帶有國營的造船業。
  北魏時還有造船爲浮橋的情況,『太宗南幸盟津,謂栗曰:「河可橋乎?」栗曰:「杜預造橋,遺事可想。」乃編次大船,構橋於冶坂。六軍既濟,太宗深嘆美之。』〔1〕(【魏書】卷三十一【於栗傳】)這種爲帝王需要建造的臨時浮橋,所用的時間不會太長。魏世宗時,北魏與蕭梁交戰時,南安王英曾上表:『若入三月已後,天晴地燥,憑陵是常。如其連雨仍接,不得進攻者,臣已更高邵陽之橋,防其泛突。意外洪長,慮其破橋,臣亦部分造船,復於鍾離城隨水狹處,營造浮橋,至三月中旬,橋必克成。晴則攻騰,雨則圍守,水陸二途,以得爲限。』〔1〕(【魏書】卷十九【景穆十二王・南安王傳】)南安王英上表建議建造船隻,在『鍾離城隨水狹處,營造浮橋』,這樣即可達到『晴則攻騰,雨則圍守,水陸二途,以得爲限』的效果。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