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4|回覆: 0

[史學]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發展過程(3)

[複製連結]
偷月 發表於 2010-12-8 14: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百度
提出一系列戰爭指導和作戰原則春秋時期的戰爭指導者,已能成功地制定和運用軍事與政治謀略,提出了諸如"尊王攘夷","威不軌而昭文德","觀釁而動","兼弱攻昧","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盡其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等有價值的戰爭指導思想。重信義的觀念逐步被"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所代替。【孫子】對以往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進行總結,認爲善戰者必須了解和把握道、天、地、將、法"五事",重視謀略,強調"廟算"和先計後戰。指出了用兵的"詭道"、"詐立"特徵;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和進攻速勝的指導原則;強調主動、惑敵和因情用兵;提出了致人而不致於人、示形、任勢、我專敵分、兵情主速、奇正相生、避實擊虛、攻其無備、因敵制勝等基本原則。戰國時期,伐謀、伐交思想有了新的發展,注重聯盟戰略,縱橫捭闔,分化敵對力量;強調必攻不守,先機制敵,靈活應變;產生並發展了騎戰、城戰及不同地理、氣象條件下作戰的原則。【吳子】、【六韜】和【孫臏兵法】關於騎兵的地位、作用、特點的論述,已帶有總結經驗和理論概括的性質,其中"十勝"、"九敗"和"用騎十利"已比較系統。在"攻城圍邑" 和"救守"之法上,也有習用器械、集兵攻城、錯絕其道、阻援攻虛、守不失險、守必出之、中外相應等論述。【墨子】中【備城門】等幾篇晚出的墨家之作專論守城之法,對守城設施、布局和器械製作、使用等均有詳細記述,核心思想是"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
  奠定古代軍事哲學思想的基礎 【孫子】反對戰爭的不可知論,認爲戰爭可先知、先算、先  勝,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觀點;注重人事,反對"取於鬼神"、"像於事"、"驗於度";注重以"智"使"力"和趨利避害;注重從總體上聯繫上多方面地觀察戰爭,體悟到軍事領域中許多矛盾對立及轉化的現象,提出了虛實、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軍事理論認識對象的性質、範圍和內容的範疇。戰國時的兵家更注重對"戰道"(戰爭規律)的探討,視之爲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同時對軍事領域內的諸矛盾關係、軍事與政治、軍事與經濟的關係的認識也更爲廣泛深入。
  ⒊充實提高時期 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0世紀中期,即從秦統一中國後歷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至五代,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分裂和統一的歷史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完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也不斷發展。軍事技術有新的進步,鐵兵器種類增多,殺傷性能有所提高;軍事交通、築城、造船也有較大發展。唐代發明了火藥並開始應用於戰爭。騎兵、水軍在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各朝軍制多有所變革,武裝力量體制基本成型,大致由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三大部分組成,集權於皇帝。北朝後期創立的府兵制經隋至唐初而趨完善,成爲兵農結合的軍事制度;徵兵制、募兵制等兵役制度交相施行。 戰爭規模增大,時間延長,區域範圍廣,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作戰、橫渡江河作戰、水上交戰以及水陸配合作戰較多。漢代注重兵書的搜集整理,並將兵家分爲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這一時期軍事思想在繼承先秦傳統的基礎上,側重於實際運用,內容更加豐富,水平進一步提高。
  高度重視戰略謀劃在幾次統一中國的戰爭中,一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表現出高超的戰略思想和決策能力。楚漢戰爭中,漢對經營基地、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盟國以及正面堅持、敵後襲擾、兩翼牽制等戰略運用甚爲成功。東漢統一戰爭中,採取西和東攻,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在多極鬥爭中,聯盟戰思想的運用生動、突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孫權的"聯魏擊蜀",曹魏的離間吳蜀、坐山觀斗等,在不同情況下分別運用,各有成效。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分清形勢,建立根基,內修政事,外和諸戎,聯盟抗敵的戰略思想。隋唐五代時,隋先採取北和南攻,後又採取擊北防南的戰略,對突厥"離強合弱",擊逆撫順;對陳軍事手段與政治手段並用,虛實結合,疲敵誤敵,伺機一舉擊滅。這些都表現出戰略運用的靈活性。李淵集團爲統一全國採取的因勢借力、以屈求伸、乘虛入關、居險養威、先急後緩、各個擊滅群雄的戰略,取得成功。周世宗柴榮的"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戰略規劃,亦不失爲有識之舉。這些戰略思想和決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駕馭全局、遠謀多算、靈活用兵的共同特徵。【黃石公三略】、【淮南子・兵略訓】、【戰略】等專門闡述戰略思想的軍事著作的出現,使制定和實施戰略的藝術更加深刻和系統,而"貴謀賤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成敗在乎智","以計代戰一當萬"等,均成爲膾炙人口的重視戰略運用的名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