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百度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中國古代各階級、民族、政治集團及其軍事家、兵學家關於戰爭和軍隊等一系列軍事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是中國古代各歷史時期人們軍事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它隨著社會的前進,軍隊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以及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深化,反過來又指導各時期的軍事實踐,對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進步產生深刻影響。它是中國乃至世界軍事思想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頻繁激烈、規模巨大、空間廣闊、形式多樣的戰爭實踐是其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所經歷的獨具特色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形態,幾千年高度集權的政權體制,以農業爲主,兼有游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經濟結構,以漢民族爲主、多民族共存的民族構成,尚德、勇於反抗侵略和壓迫、愛和平、重謀略、榮譽心和凝聚力極強的民族心理素質,長時期領先的科學技術,以長於理性概括和辯證思維爲突出特徵的諸子思想的相互鬥爭和融合,平原沙漠、江河湖海、崇山峻岭皆備的地理環境和複雜的氣候條件等,也都不同程度地決定和影響著它的發展趨勢和特色。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主要載體是兵書。它出現早、數量大、種類多、內容豐富、哲理性強。散見於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論兵篇章,史書中關於軍事人物、戰爭、軍事制度等方面的記載,也蘊涵著極爲豐富的軍事思想內容。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萌生、形成、充實提高、系統完善四個歷史時期。
⒈萌生時期。大約公元前21世紀至前8世紀,即夏、商、西周時期。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產生了部落間的戰爭,人們對軍事問題也開始有了一些初步思考。夏王朝正式建立奴隸制國家,戰爭成爲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軍隊成爲國家機器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西周時已有師、旅、卒、兩、伍等編制,青銅兵器廣泛應用於軍事。著名的戰爭有甘之戰、鳴條之戰、牧野之戰、周公東征等,作戰樣式有步戰、車戰,多爲"堂堂之陣"的正面交鋒。作爲觀念形態的軍事思想也開始萌生,在甲骨文、金文和【尚書】等古代史料及大約在西周時期出現的【軍志】、【軍政】等兵書中都有反映。
這一時期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是:①在對戰爭的看法上,強調天命、 伸張正義和保民。【尚書】的【甘誓】、【湯誓】、【泰誓】等都提出以天命作爲出兵征戰之由,以"恭行天之罰"、"弔民伐罪"、"保民"相號召。軍事決策和行動要以天象和占卜的吉凶定取捨。②治軍上強調齊眾以律,"師出以律,失律凶也"(【易・師】);"尚桓桓"(【尚書・牧誓】),以成威武之師;嚴賞罰,"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尚書・甘誓】)。③戰爭指導上,以重禮信仁義爲主導思想,主張"以禮爲固,以仁爲勝","不窮不能","成列而鼓"(【司馬法】);戰爭實踐中也已注意到以謀取勝。鳴條之戰、牧野之戰,都採取了陰蓄其力、爭取與國、剪敵羽翼、運用間諜、偵察敵情、掌握時機、攻其腹心等方略。【軍志】、【軍政】中有"允當則歸","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地利爲寶"等謀略思想的記載。④在作戰指揮上,已注意到前鋒和主力、車兵與徒兵的配合及陣法的應用。由於這一時期戰爭樣式簡單,規模比較小,持續時間短,人們對軍事的認識還未能形成系統的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