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女,22歲,於2018年1月5日就診,產後月余,因喪悶悶不樂,隨著時間推移,心情愈發悲傷。近兩月來,心神不寧,精神恍惚加重,時傷悲,食欲不振,奶水已無,睡眠少。血常規化驗:血紅蛋白97(g/L),血紅細胞3.02(1012/L)。診斷爲產後抑鬱症,輕度貧血。給予生血寶顆粒和谷維素、維生素B1等藥。服用後療效差,心神不寧、多愁善感、睡眠差,今來尋中醫治療。
刻見:身體偏瘦、面色不華、神情恍惚、肢倦神疲、食欲不振、睡眠差、大便五六日1解、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細等症。
診斷:產後瘀症(肝瘀滯脾,脾虛血虧)。
治則:解郁安神,補益心脾。
方用甘麥大棗湯加味:浮小麥60g,生甘草15g,大棗5枚,酸棗仁20g,柏子仁15g,刺蒺藜15g,當歸10g,合歡皮15g。7劑,水煎服,日2次,每日1劑。
二診:服藥後諸症減輕,服藥第4劑時,解大便1次。上方浮小麥加至100g,酸棗仁30g,柏子仁20g,麥冬12g。7劑。
三診:面容漸有紅潤之色,心情較舒暢,飯量增加,睡眠好轉,眼睛乾澀減輕,按原方再進7劑。
按語:患者爲22歲青年,性格內向,產後月余,元氣未復,營血虛弱,加其母親病逝傷悲而心情抑鬱,氣機郁滯而疏泄不利,耗傷心氣,營血虧虛,心失所養,神失所藏,故面色不華,精神恍惚;鬱熱擾心則夜寐不安,心神不寧。【丹溪心法·六郁】說:『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悒鬱,諸病生焉。故人生諸病,多生於郁。』脾胃爲氣血生化之源,肝氣鬱結,氣逆犯胃,脾不能升清布散水谷之精微,故口乾,肢倦疲乏;胃氣不和納食受阻,故不思飲食,輕度貧血;證屬情志不愉,肝鬱抑脾,脾胃虛弱引起的氣血化源不足,營血虧虛不能奉養心神爲本病的病因病機。治以補益心脾,解郁安神。
方中浮小麥性味甘涼,滋養胃氣;生甘草補益中氣,甘緩和中而養心緩急,助浮小麥除虛煩而養心寧神;大棗補脾益氣,緩肝急並治心虛;酸棗仁、柏子仁、當歸補肝養血,養心安神而潤腸通便;刺蒺藜、合歡皮滋陰平肝,解郁安神。
二診中加麥冬益胃生津,滋心陰而清心除煩,助酸棗仁、柏子仁養陰安神助眠,同時防當歸辛溫之弊助邪生變。同時家人的關心和心理疏導極爲重要,正如【臨症指南醫案·郁證】所言:『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協同用藥收穫其效。(苟彥傑 甘肅省隴南市徽縣泥陽鎮中心衛生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