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09|回覆: 2

[思維啟發] 從理解『聰明』到如何爲人處世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延章 發表於 2011-4-12 22: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聰明,是兩個漢字的組合,要明白其意思,必須拆開二者,逐個分析。

以下內容摘引自【華韻國學百科全書】

聰者,正體『聰』字的簡化。【康熙字典】:【唐韻】【正韻】倉紅切【集韻】麤叢切,音驄。【說文】察也。【廣韻】聞也,明也,通也,聽也。【書•洪範】聰作謀。【史記•商君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管子•宙合篇】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注】耳之所聞,既順且審,故謂之聰。 又【韻補】葉千剛切,音倉。【陳琳•柳賦】穆穆天子,亶聽聰兮。德音允塞,民所望兮。宜爾嘉樹,配甘棠兮。望平聲。

其中解釋得比較精彩的,是『【管子•宙合篇】耳司聽,聽必順聞,聞審謂之聰。【注】耳之所聞,既順且審,故謂之聰』這句話。也就是說,聰者,必耳聽而順聞,順聞而後審之。用白話來說就是,耳聰的人,在聽別人的話時,都會順其意思去聽,靜靜等他說完,理解其全部意思(與『順聞』相反的,就是『左耳進右耳出』了);但是理解,並順著其所言去理解,並不是說要認可認同其所表達的意思及觀點,還要對其意思及觀點進行『審』(則『辨』)核,審核的依據是什麼呢?就是天道。

一個人,如果做到聰,就會養成審辨的思維習慣,而這種習慣會使得他更喜歡探索天道,知曉天道。

明者,【康熙字典】:〔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遍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曆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 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 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 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 又【詩·小雅】祀事孔明。【箋】明,猶備也。 又【詩·大雅】明明在下。【傳】明明,察也。【爾雅·釋詁疏】明明,言甚明也。 又【禮·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又【禮·禮運】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猶尊也。 又【禮·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疏】明者,辨說是非也。 又【韓非子·難三篇】知微之謂明。 又【廣韻】昭也,通也。 又星名。【詩·小雅】東有啟明。【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啟明。又【小雅】明發不寐。【疏】言天將明,光發動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質明,皆與昧爽義同。 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晉荀晞從事明預。 又與盟同。【詩·小雅】不可與明。【箋】明,當爲盟。 又與孟同。【周禮·夏官·職方氏注】望諸明都也。【釋文】明都,【禹貢】作孟豬。今依【書】讀。 又【前漢·地理志】廣漢郡葭明。【注】師古曰:明音萌。 又【韻補】葉謨郞切。【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辭·九歌】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又葉彌延切。【道藏歌】觀見學仙客,蹊路放炎煙。陽光不復朗,陰精不復明。

可以著重看『【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的解釋。何謂日月相推?在【易·繫辭】中還有這樣一句: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可見,『相推』應解釋爲『相鄰連接』。因此,日月相互循環,『明』就產生了,對照『寒暑相推』理解,可以明白,『明』與『歲』一樣,是一對陰陽的組合體,單單日或月,都不可能出現『明』,因此,明字原義與今義是有出入的(以『一歲』爲『一寒暑』來理解,『一明』應該就是現在所說的『一晝夜』)。

今天『明』字演化出『了解,識得』的意思,是與『目見而明』想關的,因爲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基於『目見』的,而人類如果沒有目這個器官,就不可能見到日月。日月相鄰爲人類提供光照,是人類認識萬事萬物,見到萬事萬物的前提,因此,用『明』來表達人類對萬事萬物的『認識』,以至『了解,識得』萬事萬物就是很容易逐漸形成的了。

而『明』,在今天,作爲目見而明之意,就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見到正面(日光所照而顯之像),二是還要見到負面(月光所照而顯之像)。

人類對外界的認識,總歸起來,主要來自兩大器官,一是耳,聽萬事萬物之聲,二是目,見萬事萬物之像。當然,鼻、手、腳、皮等器官也是人類認識外界的重要渠道,然而由於其一般處於次要,故而產生『聰明』的說法,則由耳與目統表人類對外界的認識程度。

聰明二字組合使用古而有之,而作爲一個詞語使用,卻是現代的專有(因爲詞語這種概念是現代漢語中才有的)。組合使用與作爲詞語使用的不同之處就是,組合表達的意思,由二字的獨立意思兩合而成,而作爲詞語,其表達的意思,往往是慣常口語表達的意思,或者是另外賦予的意思。

聰明的組合意思,就是指人耳聰目明,則聽人之言,視物之義,都不會偏聽偏見,而是兼聽兼視,並對各方面的觀點依據天道進行審辨,然後舉直錯諸枉。

而作爲詞語,聰明已經演化爲代指人思維靈敏,天資智力高的意思,與原義雖有小同,卻是大異。

上文中,全是討論聰明二字之意義,但本文之中心,卻是人們『處世爲人』之方法論。

在現代漢語(以詞語之義爲語言基本組成單位)環境之下的人們,形容一個人聰明時,往往是指其天生有智慧,天生智力高,思維反應靈敏,這樣容易使人產生消極的態度——言者會忽視人之聰明與否,其實是『思維習慣』(本文關鍵,下文提到)問題,是可以改變的,從而忽視人之可改造性;而聽者會認爲自身先天缺陷,從而怨天尤命。

但是在漢字(以漢字之義爲語言基本組成單位)環境中,形容一個人聰明,則指其人處事兼聽兼視,遇事思辨,篤審。這樣就會提醒其他人了,做人要兼聽兼視,要思辨,要篤行審言(審人之言及已之言)。

從漢字組合而成的『聰明』解釋中可見,聰明者,必習慣於思辨,必喜探索天道,而其『聰明』之資質,非天生而有之,乃是後天『慣』常耳聰目明(審言兼視思辨)而得。

一個人習慣了在聽他人說話時,細心聽聞,安靜理解;在目見並認知一種事或物時,總是看到其正面反面,然後根據『天道』(格物致知所得之理)來思辨審斷。這個人必然能夠非常熟練地運用『天道』,並總結出自己所認識的『天道』。當他在聽其他人之言,視其他之物或事時,也必然會慣性地根據自己總結的各種常用的『天道』來思辨(此則思維習慣也);而『天道』之爲『天道』,乃是所有人皆認同的『客觀、自然之理』,因此,其見解也就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

思維習慣,亦即熟練、習慣之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則指人據以審辨的『天道』。通俗地講,就是指人習慣地使用某些『天道』來思考、審辨其所聽、見的事或物。

一個聰明的人,在習慣,並經常地根據某些『天道』來審辨所聽所見之後,就會對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天道』進行特殊標記,以使其可以在思考思辨過程中更頻繁地使用。由於這些常用的『天道』是通過面對非常廣泛的人或事或物而提煉出來的,因此,這些『天道』就具有普遍性。而依據這些常用『天道』來思辨審斷人言或所見的人相對其他人來說,就顯得『聰明』了。

我們回顧一下自己受學過程中,1+1=2這種題目之所以十分之簡單,就在於這個道理太常用了,無論什麼人都幾乎天天在用;而一道較深的數學題或物理題甚至語言題,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懂得的,因爲相對而言,其中道理使用的人很少,而使用的頻率則更少。

因此,其實老師眼中的學生,往往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天天做練習題(練習使用某些使用者很少或使用頻率很少的道理)鍛鍊出來的——同樣道理的是,實踐創新能力也是練習出來的。

最後,所言幾近達意了,總結一下:爲人處世,需要『聰明』,要『順聞而審辨』,要『兼視』,而廢『偏聽偏視』;另外,我們還要多審言慎言,思辨篤行,在廣泛的交流接觸及學習中,總結出常用的思維以形成習慣。簡言之,如果你要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就必須多與他人接觸,如果你要善於實踐,就必須多練習對相關實踐理論的應用。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1-4-12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華韻國學網,寫的幾好下喔。@少女堂
來自 前夕provide 的新浪微博
微博評論 發表於 2011-4-12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華韻國學網,寫的幾好下喔。@少女堂
來自 前夕provide 的新浪微博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