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7|回覆: 0

[儒家學說] 【孟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4利民所利居仁禮義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8-31 21: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4利民所利居仁
題文詩:
孟子:桀紂所以,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天下:得其民,
斯得天下.得民有道:得其,斯得民矣.
得心有道:民之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
治國有常,利民爲本,本立道生,至仁真情.
民之歸仁,猶水就下,獸之走壙.爲淵驅魚,
所爲;爲叢驅爵,所爲;爲湯武,
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君,有好仁者,
諸侯也,皆爲之驅.雖欲無王,不可得已.
今欲王者,猶七年病,求三年艾.苟爲不畜,
終身不得.苟不志仁,終身憂辱,以陷死亡.
經有: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謂也.
孟子:自暴,人之不可,與有言也;
自棄,人之不可,與有爲也.禮義,
謂之自暴;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
也者,人之安宅;也者,人之正路.
宅弗居,正路不由,虛情假義,不亦哀哉.
【原文】

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1,所惡勿施爾也2。』

【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喪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於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獲得老百姓有方法:贏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贏得民心也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注釋】

(1)所欲與之聚之:民之所欲,爲之積聚之。逢彬按,第一個『之』,指『民』;第二個『之』,指民之『所欲』。與,爲(wèi)。有人理解『與』爲動詞,『給』的意思;則此句意爲『給予他們並爲他們聚積(他們想要的)』。此說不妥。因爲像這種『V之V之』結構,如【梁惠王上】的『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兩『之』字一般都指代同一事物;且【孟子】除引文外未見此種結構的句子。但理解爲『Prep~V~』結構(Prep,介詞)則不同:兩『之』字經常不指代同一事物。例如:『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爲之牧之者。』(【孟子·公孫丑下】)『爲之牧之』指爲他放牧牛羊。且【孟子】中多見這一格式。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2)爾也:二合語氣詞,如此罷了。『爾也』不能如某些注家所標點的那樣單獨成句,但翻譯爲現代漢語時,可以單獨成句。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原文】

『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1也。故爲淵驅魚者,獺2也;爲叢驅爵者,鸇也3;爲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爲之驅矣。雖欲無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4也。苟爲不畜,終身不得。苟不志於仁,終身憂辱,以陷於死亡。【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5。」此之謂也。』
【譯文】

『老百姓歸向仁政,就如同水流向下游、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爲深潭把魚趕來的是水獺,爲森林把鳥雀趕來的是鷂鷹,爲商湯、周武把百姓趕來的,就是桀和紂了。當今天下的君主中如有好施仁政的,那其他諸侯都會爲他把百姓趕來的。即使他不想用仁政一統天下,也是辦不到的。不過如今這些希望用仁政一統天下的人,就比如害了七年的痼疾,要尋求三年的陳艾來醫治;平時若不積蓄它,〔急來抱佛腳,便會導致一病不起,就等於〕終身都不會得到。〔同理,〕如果不立志於實行仁政,便將終身沉溺於憂患與屈辱,直到陷入或死去或逃亡的深淵。【詩經】上說:'那如何能辦得好,全都落水淹死了。」正是說的這個。』

【注釋】

(1)壙:同『曠』,曠野。

(2)獺:音tǎ,水獺,一種動物。

(3)爲叢驅爵者,鸇也:爵,同『雀』;鸇,音zhān,一種鷹鷂類猛禽。

(4)三年之艾:艾,用以灸穴位者,愈陳則療效愈佳。

(5)其何能淑,載胥及溺:見【詩經·大雅·桑柔】;淑,善;胥,都;及,與。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2。言非3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譯文】
孟子說:『自己摧殘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講什麼大道理;自己拋棄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麼大事情。開口便非議禮義,這便叫作自己摧殘自己;認爲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踐行道義,這便叫作自己拋棄自己。'仁」是人類最安穩的宅子,'義」是人類最正確的道路。空著最安穩的宅子不去住,放棄最正確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釋】

(1)暴:害。

(2)不可與有言、不可與有爲:即『不可與之有言』『不可與之有爲』,介詞『與』的賓語未出現。有言、有爲,均應看作固定詞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爲』亦作『有行』,『有所作爲』之意。

(3)非:詆毀。通『誹』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