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9|回覆: 0

[儒家學說] 【顏氏家訓】卷6風操篇詩解1禮經聖教世事變改節度承行名諱斟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28 13: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氏家訓】卷6風操解1禮經聖教世事變改節度承行名諱斟酌
題文詩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
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爲至矣.但既殘缺,
非復全書;有所不載,世事變改,學達君子,
自爲節度,相承行,故世號士,大夫風操.
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
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見,耳能聽聞;
蓬生麻中,不勞翰墨.汝曹生,戎馬之間,
聞,之所不曉,故聊記錄,傳示子孫.
記有: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
側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情.
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
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禮記曰:
臨文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也.蓋知聞名,
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梁世謝舉,
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爲世所譏.有臧逢世,
臧嚴之子,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
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
朝夕輻輳,几案盈積,書嚴寒,對之流涕,
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以不辦還.
此並過事.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
氏交厚,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
【原文】全文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亦爲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爲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  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禮】曰:『見似目瞿,聞名心瞿。』有所感觸,側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蓋知聞名須有消息,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梁世謝舉,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爲世所譏。又有臧逢世,臧嚴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經牧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朝夕輻輳,几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取記,多廢公事,物情怨駭」,竟以不辦而還。此並過事也。  近在揚都,有一士人諱審,而與沉氏交給周厚,沉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原文】6.1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①,咳唾唯諾②,執燭沃盥③,皆有節文④,亦爲至矣。 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爲節度⑤,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 而家門⑥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⑦,亦自可知。 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⑧,不勞翰墨⑨。 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注釋】
①箕帚:畚箕和掃帚。 亦指以箕帚掃地。
②咳唾:咳嗽吐唾液。 唯諾:應答。 此句本於【禮記.內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演』。 又【禮記.曲禮上】:『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③執燭:手持蠟燭。 【禮記.少儀】:『執燭不讓,不辭,不歌。』古人飲酒之禮,賓主互讓,相互辭謝,又各自歌詠以見意。 執燭者不得兼爲之。 沃盥:澆水洗手。 【禮記.內則】:『進盥,少者奉櫫,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此指爲長輩洗手應遵循的禮儀。
  ④節文:謂制定禮儀,使行之有度。
  ⑤節度:規則,法則。
  ⑥家門:猶今言家庭。
  ⑦阡陌:喻途徑,門路。
  ⑧蓬生麻中:【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⑨『不勞』句:與上句文義不貫,王利器【集解】謂:『抑或'翰墨」是'繩墨」之誤,言蓬生麻中,不勞繩墨而自直,即不扶自直之意也。』譯文從之。 繩墨,木工畫直線用的工具。
  【譯文】
我看【禮經】上講的都是聖人的教誨:在長輩面前如何使用畚箕掃帚,進餐時如何使用匙子和筷子,咳嗽、吐痰應該注意什麼,如何使應答得當,如何持燭照明、以禮待客,以及如何端盆送水侍奉長輩盥洗等等,這種種事項的禮儀,都有明確的規範,說得已經非常完備了。 但是此書已經殘缺,不再是完整的本子;而且有一些禮儀規範,書上並未記載,有些則需根據世事的變遷而作相應的調整,於是博學通達之士便自己擬定了規範,遞相沿襲,予以施行,所以世人就稱之爲士大夫風度節操。 然而各個家庭的情況頗有不同之處,對這些禮儀規範的看法也各有長短。 不過,基本脈絡也還是可以知道的。
從前我在江南的時候,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早已耳濡目染,就像蓬蒿生長在大麻之中,用不著依靠繩墨也長得很直一樣。 你們生於兵荒馬亂的年代,對這些禮儀規範自然是看不見也聽不到的。 所以我姑且將它們記錄下來,用以傳示子孫後代。
【原文】6.2
   【禮】云:『見似目瞿,聞名心瞿。』① 有所感觸,惻愴心眼;若在從容平常之地,幸須申其情耳。 必不可避,亦當忍之;猶如伯叔兄弟,酷類先人,可得終身腸斷,與之絕耶? 又:『臨文不諱,廟中不諱,君所無私諱。』② 益知聞名,須有消息③,不必期於顛沛而走也④。 梁世謝舉⑤,甚有聲譽,聞諱必哭,爲世所譏。 又有臧逢世,臧嚴⑥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孝元⑦經牧江州,遣往建昌⑧督事,郡縣民庶,競修箋書⑨,朝夕輻輳⑩,几案盈積,書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不省⑪取記,多廢公事,物情⑫怨駭,竟以不辦⑬而退。 此並過事也。
  【注釋】

①『見似』二句:瞿,驚貌;驚視貌。 此二句語出【禮記.雜記下】:『免喪之外,行於道路,見似目瞿,聞名心瞿。』鄭玄注:『似謂容貌似其父母,名與親同。』

  ②『臨文』三句:出自【禮記.曲禮上】。 意指見諸文字時,不應因避家諱而改換文字,致使失去事物原貌;在宗廟裡祭祀時,對被祭者的晚輩不用避諱;在君王面前也不應避自己先人的名諱。

  ③消息:斟酌。 本書【文章】篇有:『當務從容消息之』;【書證】篇有『考校是非,特需消息』,均作『斟酌』用。

  ④顛沛:困頓窘迫。 此處形容聞先人名諱而避之唯恐不及的窘態。 走:謂避匿。

  ⑤謝舉:南朝梁人。 字言揚。 出身名門,幼好學,善清言,與其兄謝覽齊名。 事見【梁書.謝舉傳】。

  ⑥臧嚴:南朝梁人。 【梁書.文學傳):『臧嚴字彥威……幼有孝性,居父憂以毀聞。 孤貧勤學,行止書卷不離於手。』其子臧逢世事跡,不見於史傳,本書【勉學】篇稱其精於【漢書】。

  ⑦孝元:即梁元帝蕭繹。 江州:州名。梁朝時治所在湓口(今江西九江)。 蕭繹出任江州刺史時爲大同六年(540)。 事見【梁書.元帝紀】。

  ⑧建昌:梁時江州屬縣,屬豫章郡。

  ⑨箋書:指書信。

  ⑩輻輳:集中,聚集。 輻本是古時車輪中湊集於中心 上的直木,類似今日自行車之車條。 輳則指輻條內端聚集於 上。

  ⑪省:察看。這裡指觀看,閱覽。 記:公牘,信札。

  ⑫物情:人情。 物有人義,如『待人接物』,人、物同義;『恐遭物議』,即眾人之議也。

  ⑬不辦:無能,不稱職。

  【譯文】
     【禮記】上說:『見到容貌與自己已故父母相似的人,聽到與自己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都會驚懼不安。』這是因爲心中有所感觸,引發了深藏心底的悲傷。 如果是在悠閒舒緩的平常地方碰到此類事,或許應該把這種情感渲泄出來。 如果實在迴避不了的,也應當忍一忍。 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酷似已故的父親,難道你能因此而一輩子傷心斷腸、永遠斷絕與他們的交往嗎? 【禮記】又說:『讀寫文章時不用避諱;在宗廟祭祀時不用避諱;在國君面前說話時不避私諱。』這就使我們更加明白:在聽到與已故父母相同的名字時,必須先斟酌一下自己該取何種態度,而沒有必要狼狽不堪地急於趨避。
梁朝有個謝舉,很有聲譽,但他一聽到別人稱呼自己父母的名字必定要哭,因此遭到世人的譏笑。 還有一個臧逢世,是臧嚴的兒子,爲人勤奮好學,修養品行,不敗壞自家門風。 梁元帝擔任江州刺史的時候,派他到建昌督察公事。 當地郡縣的民眾競相給他寫來書信,從早到晚聚集到官署,案桌上公牘和信札堆積如山。 可是這位臧逢世在處理公務時,只要見到文書中有提及『嚴寒』二字的,他就要傷感流淚,無心審閱文牘,因此經常耽誤公事。人們對此深感驚異和不滿,臧逢世終因不稱職而被罷免。 上述二人的做法都太過份了。

  【原文】6.3
  近在揚都①,有—士人諱審,而與沈氏交結周厚②,沈與其書,名而不姓,此非人情也。
  【注釋】

  ①揚都:南北朝時習稱建康(今江蘇南京)爲揚都。

  ②周厚:親密深厚。

  【譯文】

  近年在揚都,有一位讀書人忌諱『審』字,他與一位姓沈的人交情深厚。 姓沈的人給他寫信,只署名字而不署姓氏,這就不合人之常情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