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有子說,『禮的使用,以能中節和諧爲可貴。先王的王道,就是因此而至善至美。用禮的大小輕重,都以中節適度,能和諧爲原則,該用大禮就不用小禮,該用小禮就不用大禮。但是知道凡事必須中節適度,以爲這樣就可以和諧了,不需要用禮來節制,這也是不可行的,禮本來就是先王爲了處事中節適度,以至於和諧,才制定的。』 【論語新解·學而篇】有子說:『禮之運用,貴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處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處。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禮來作節限,也就行不通了。』 【論語譯註·學而篇】有子說:『禮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當爲可貴。過去聖明君王的治理國家,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他們小事大事都做得恰當。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爲恰當而求恰當,不用一定的規矩制度來加以節制,也是不可行的。』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點有哪些? 一、【中庸】說,『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所謂節,即如竹節,都是大小有度的;中節就是凡事都有節度。處事中節,禮用適度,就能和諧協作; 二、禮的發明,就是爲了輕鬆地做到中節和諧,因此,可以說禮是做到和諧的必須手段。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凡爲人處事,應當以禮爲節制,達到和諧的狀態。 思維啟發 那麼本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凡事都應該講究一個和字,這樣才能很好的處理事情; 其次,我們應該學習禮法,有禮才和諧相處,暢行天下; 最後,禮不能亂用,什麼樣的場景就用什麼樣的禮,不能過度,也不能不足。 詞語注釋 ⑴和,【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先生【論語疏證】說:『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說文】云:「龢,調也。」「盉,調味也。」樂調謂之龢,味調謂之盉,事之調適者謂之和,其義一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 ⑵有所不行,皇侃【義疏】把這句屬上,全文便如此讀:『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爲音樂。說:『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禮樂相須,……變樂言和,見樂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有所不行也。』這種句讀法值得考慮,但把『和』解釋爲音樂,而且認爲『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禮』而言,都覺牽強,特爲注出,以供大家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