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人才分爲三個等級
在【晏子】中,把人才分爲三個等級:『夫上,難進而易退也。其次,易進而易退也。其下,易進而難退也。』 『難進而易退』,最上等的人才難以出來做官、難以被舉薦,但是很容易被罷退,辭官而去。因爲他們與世無爭、與人無求,出來做官、不做官,都不是爲了自私自利,『人到無求品自高』。如果他看到國君確實有德行,有願望把國家治理好,讓社會安定,他就出來幫助、輔佐,像諸葛亮,要劉備『三顧茅廬』才能把他禮請出來,這是最上等的人才。 『易進而易退也』,中等的人才很容易出來做官,但也很容易被罷退。因爲他無論是進是退,都是看時節因緣。古代讀書人,『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有君主賞識他、重用他,他願意輔佐君主把國家治理好;如果看到君主沒有德行,就隱居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無論是進是退,完全看緣分。 『其下易進而難退也』,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舉薦出來做官,但卻很難罷退。因爲他出來做官,就是自私自利、升官發財而已,爲的是個人的名利,所以他很踴躍地出來做官,但是要把他罷退的時候,就難上加難了。 有些地方,學習西方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拔人才,而通過這種方式選拔的是最下等的人才,很容易出來做官,但卻難以罷退。最多選拔的是中等的人才,但是要選上等的人才,就非常困難了。 所以【禮記·月令】中,季春三月要做什麼?『開府庫,出幣帛,聘名士,禮賢者。』國君要打開府庫,取出財幣繒帛,聘問名士,禮敬賢者。聖王要治理天下,必須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所以主動訪求人才,知人善任,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才能垂拱而治。 『天下之至明者,能舉天下之至賢』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只有幾個字,但實際在生活中落實起來,確實是難上加難,必須要有非常明智的君主出現,才能做到選天下之至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