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失道,人民就會背叛,所以說可畏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庶民以君爲命,故可愛。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眾戴君以自存,君恃眾以守國,相須而成也。惟口出好興戎,朕言弗再。』好謂賞善,戎謂伐惡。言口榮辱之主,慮而宣之,成於一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庶民以君爲命,故可愛。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眾戴君以自存,君恃眾以守國,相須而成也。』 『元』,大的意思。可愛戴的不就是君主嗎?可畏懼的不就是民眾嗎?民眾沒有君主擁戴誰呢?君主沒有民眾與誰守住自己的邦國呢?民眾以君主作爲自己的生命,所以值得愛戴。君主失道,人民就會背叛,所以說可畏。這裡說的是民眾愛戴君主得以生存,好的君主依靠民眾得以守國,這兩者是相待而成的。 所以,君民是一體的關係,而不是相互對立的關係。民眾要愛戴君主,君主對屬下要仁愛,不能因爲自己是君主就作威作福,甚至視屬下的健康生命如土芥。一般的在位者都很容易忽視,因此這裡特別強調『可畏非民』。這也是古人經常提醒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晏子】記載,齊景公到麥丘去遊獵,見到一個當地人,就問:『您高壽?』這個人回答說:『我已經八十五歲了。』齊景公聽後就說:『您真是長壽!爲我說一句祝福的話吧。』這個人就說:『祝君長壽,祝您的壽命比國家還長。』齊景公聽後說:『說得很好,再說一句祝福的話吧。』這個人又說:『祝君主的後代子孫都長壽,都能像我這樣長壽。』 齊景公說:『說得很好,再說一句祝福的話吧。』這個人就說:『使君無得罪於民』,願我們的國君不要得罪於民眾百姓。齊景公聽後感到奇怪,就問:『確實有下民得罪於君主的情況,怎麼還有國君得罪於百姓的情況呢?』 晏子在旁邊聽到後,不失時機地說:『您說錯了,請問像夏桀王、商紂王這樣的暴君,是君主誅殺人民,還是人民誅殺他們呢?』晏子的這句話非常契合時機。齊景公一聽就明白了,他說:『是我錯了。』於是,齊景公把麥丘賜給這位年長之人作爲食邑。 這些教誨都記載在【群書治要】中,提醒國君對待百姓要有仁愛的態度。『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主對待百姓要有愛民如子、視民如傷的態度。 『惟口出好興戎,朕言弗再。」好謂賞善,戎謂伐惡。言口榮辱之主,慮而宣之,成於一也。』 口可以生出好事,也可以興起兵戎,我的言語不再重複、不再改變。『好』,指賞善。『戎』,指伐惡。口是榮辱的主宰,深思熟慮之後才說出來,一次完成而不再改變。『出好』,愛人而出好言,因此稱爲賞善。『興戎』,痛恨人而興師動眾,動用甲兵,因此稱爲伐惡。 【周易·繫辭】中說:『言語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言語是君子成敗的關鍵。言語一說出去,就主宰著你的榮辱,所以一定要慮之於心,然後宣之於口,故成之於一而不可再。前面『朕言弗再』,實際上是舜帝對大禹說『我命汝升天位』,也就是選禹接替天子之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說出的話,所以不能再改變。 這裡講到言語的重要性。孔子以四科來教導學生,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重德行,其次是言語,然後才是政事和文學。【易經】中說:『言行,君子之樞機』,一個人成敗、榮辱、禍福的關鍵都取決於一個人的言行。 有一個成語叫自暴自棄,什麼是自暴自棄?【孟子】中說:『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這就是自暴自棄的標準。人的說話、言語和禮義的精神不相應,就是自暴;人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跟仁義相違背,就是自棄。可見,言語非常關鍵,一定要小心謹慎。 【弟子規】中也有很多對言語的要求。比如,『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像奸詐巧辯的言語、粗魯罵人的話,以及市井流氓的氣息都應該引以爲戒。現在很多領導特別喜歡講黃色笑話,這其實是沒有修養、沒有教育所導致的。『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必須講誠信,不能隨意欺騙人,否則你說的話別人不相信,做的事別人也有懷疑,你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 有一個電影叫【手機】,揭示了一個普遍現象。現在的人每天打電話的過程中說謊話、騙人、不誠信,這樣的次數達到二三十次。這是現在社會大眾普遍的現象,欺上瞞下。所以確實是『人不學,不知道』,把錯誤的當成正常的去奉行,積非成是的現象很普遍。 再如,『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你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宣傳,別人知道你在背後說他壞話,對你就非常痛恨,無形之中爲自己埋下禍根。所以,在背後不要議論別人的過惡。『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把別人的善事到處宣傳,別人知道你在背後宣揚他的善,他覺得自己才做這麼小的善事別人都到處宣傳,所以就更加勉勵他向善。 在『成康盛世』時期,四十年監獄沒有死刑犯,怎樣達到這種治理?【群書治要·淮南子】上稱讚周成王、周康王繼承文王和武王的基業,說成王和康王『非道不言,非義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爲,擇善而後從事焉。由此觀之,則聖人之行方矣。』成王和康王不符合道的話不說,不符合義的事不行,從來不隨便出口說話,行爲舉止都符合經典,能夠擇善而從,不敢隨意作爲。從這裡可以看到,聖人的行爲是方正的,可以作爲後世的表率。 所以,聖賢人、君子的言語行爲和普通大眾不一樣,都是謹言慎行,說話都符合經典,做事也符合聖人的教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成爲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