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7|回覆: 0

[其他]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6祈報篇16詩解2先王媚神與民同吉凶患報功之禮大小不遺祈報禮廢災禍乃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7-28 21: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6祈報16詩解2先王媚神與民同吉凶患報功之禮大小不遺祈報禮廢災禍乃生
題文詩:
禮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周禮小祝,
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祝號,以祈福祥,
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弭災,兵逺罪疾.
舉是而言,祈報,禬禳之事,先王所以,
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與民,吉凶,
之患者也.凡在祀典,烏可已耶!禮記者曰:
伊耆氏之,始爲蠟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
而索饗之;主先嗇而,祭司嗇,饗農及郵,
表畷房舍;禽獸迎貓,迎虎祭之,祭坊水庸,
其辭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
草木歸澤;由此觀之,先嗇,先農及於,
貓虎祭坊,與水庸而,及於昆蟲,所以示,
報功之禮,大小不遺.考之禮記,月令有所,
謂祈來年,於天宗者,有所謂,祈谷實者,
有所謂爲,麥祈實者,而春秋載:有一蟲獸,
之爲災害,一雨晹之,致愆忒則,必雩禜祭,
聖人特書,以見先王,之勤恤民,無所不用,
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無,
夭閼疵癘;民遂其性,而無瘥災,神之聼之,
有相之道,固如此也.後世農者,類不能然,
借或有一,焉亦強勉,苟且而已,豈能悉,
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間或多,
行之不過,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僅能,
牲酒,取之,臨時其爲,禮蓋蔑如.
水旱相仍,蟲螟爲敗,饑饉荐臻,民卒流亡,
未必不由,祈報禮廢,匱神乏祀,以致然也.
先王真情,情通天人,萬物有靈,祈報自神.
【原文】2
禮.大掌六祈以同鬼神【與只同六祈謂類造禬禜攻說皆祭名】小祝,『掌小祭祀將事侯禳禱祠之祝號以祈福祥順豐年逆時雨寧風旱弭災兵逺罪疾。』舉是而言則祈報禬禳之事先王所以媚於神而和於人皆所以與民同吉凶之患者也凡在祀典烏可已耶!
【禮記】者曰:伊耆氏之始爲蠟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主先嗇而祭司嗇,饗農及郵表畷【張劣切】禽獸迎貓迎虎而祭之祭坊與水庸其辭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草木歸其澤』,由此觀之饗先嗇【案此篇歲時行之至饗先嗇共四百六十三字誤冩在蓋古者未有耕牛之後蓋由當時所據之本倒釘一頁而然謹改正】先農而及於貓虎祭坊與水庸而及於昆蟲所以示報功之禮大小不遺也
考之月令有所謂祈來年於天宗者有所謂祈谷實者有所謂爲麥祈實者春秋有一蟲獸之爲災害一雨晹之致愆忒則必雩),聖人特書之以見先王勤恤民隱無所不用其至也夫惟如此是以物由其道而無夭閼疵癘民遂其性而無札瘥災害神之聼之有相之道固如此也

後世從事於農者類不能然借或有一焉亦強勉苟且而已豈能悉循用先王之典故哉田祖之祭民間或多行之不過豚蹄盂酒春秋社祭有司僅能舉之牲酒等物取之臨時其爲禮蓋蔑如也水旱相仍蟲螟爲敗饑饉荐臻民卒流亡未必不由祈報之禮廢匱神乏祀以致然也
【注釋】田間的道路
【譯文】
禮.大:『掌管六祈,以祈禱鬼神,天神,地袛."禮.『掌管小祭祀,舉行祈禱吉慶,禳除凶災的祭祀,因以祈求福祥,順降豐年,迎來時雨,寧熄風災旱災,消弭兵災,遠離病疫』.據此看來,則祈報禳災的事情,是先王所以討好於神靈而安撫人民,都是爲了與人民同吉凶共忠難的。所有這些祀典,怎麼可以廢棄呢?
【禮記】說:伊耆氏開始舉行蜡祭,是在十二月聚合萬物之神祭饗它們:正祭是先嗇,配祭是司嗇;祭古時的田官和他所處的田邊房舍,祭禽獸,迎貓神和虎神來祭;祭堤防和溝洫,祭辭說:『泥土返回堤防[鞏固著] ,水流歸入溝洫[不致泛益],昆蟲不孽生,草木回到原野(不害莊稼)。』據此看來祭先嗇先農而兼及貓虎,祭堤防溝蓋而兼及昆蟲,這表明古人報功的祭禮,是大小不遺的。
考查禮記月令】,記載有『爲來年豐熟祈禱日月星辰』的,有『祈谷實』的,有『爲冬麥祈子實』的:而【春秋】調一遇有蟲害獸害,一遇有水患旱患, 必然舉行[禜祭]、祭,所以聖人特爲記載,以表示先王的勤政值民,無所不用其極。正因如此,所以生物順利生長,而不致天折遭病入民生活遂順,沒有疫病災難:祭神相信神,神會降福相佑,本來就是這樣的。
後世從事農耕的人,大都不能象古代那樣即或有個把能舉祭的,也是勉強苟且而已,哪能完全遵循先王的典禮?祭祀田祖,民間或者多有舉行,也不過豬蹄,杯酒而巳。春秋二社的祭祀,官吏只是應個名兒,酒肉等祭品,臨時置辦,至於祭維禮儀,更是輕慢不在乎。而水早相跡,蟲害爲災,連年饑荒,人民流亡,未必不是由於祈報的典禮廢壞,瀆神不祀,以致如此。
現在擷取那些與農事特別有關的來說一下。社、稷之神,自關子以至郡縣各級官吏,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不祭祀的。在國家稱太社、國社、王社、侯祉,在官府稱官社、官稷,在民間稱民社。從漢代以來,歷代的祭典,雖然稍有不同, 而二月、八月春祈秋報的條推,都是不廢棄的。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