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新序】卷4雜事4詩解3柯邑之盟齊不倍盟著信天下文公伐原溫降襄子討叛不趁人危而強 題文詩: 昔齊桓公,與魯莊公,爲柯之盟,大夫曹劌, 謂莊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 君不圖與?莊公曰吾,生不若死.曹劌曰然, 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留其臣也.及會兩君, 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拔刀,進迫桓公, 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 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管仲乃謂, 齊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 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棄劍而去.左右諫曰: 要盟可背,曹劌可讎,請倍盟而,討曹劌也. 管仲謂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讎, 而君不讎,著信天下.遂不倍盟.天下諸侯, 翕然歸之,爲鄄之會,爲幽之盟,諸侯皆至. 爲陽穀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 以致諸侯,菁茅之貫;北伐山戎,爲燕開路, 三存亡國,一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功次三王,爲五伯長,本信起乎, 柯之盟也.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而原, 不降晉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 將降之矣,君不待之?晉文公曰:得原失信, 吾不爲也.原人聞曰:有君義此,不可不降. 遂降溫人,聞之請降,故曰伐原,而溫降之. 此之謂也.於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爲, 踐土之會,溫之盟後,南破強楚,尊事周室, 遂成霸功,上次齊桓,信由伐原.昔者趙國, 之中牟叛,趙襄子率,師伐之圍.未合而城, 自壞十堵,襄子擊金,而退士軍,吏曰君誅, 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也,君曷去之? 襄子曰吾,聞叔向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 迫人於險.使之城而,後攻中牟,聞其義乃, 請降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此之謂也. 襄子遂滅,知氏幷代,爲天下強,由伐中牟. 【原文】 昔者,齊桓公與魯莊公爲柯之盟,魯大夫曹劌謂莊公曰:『齊之侵魯,至於城下,城壞壓境,君不圖與?』莊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劌曰:『然,則君請當其君,臣請留其臣。』及會,兩君就壇,兩相相揖,曹劌手劍拔刀而進,迫桓公於壇上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仲曰:『然,則君何求?』曹劌曰:『願請汶陽田。』管仲謂桓公曰:『君其許之。』桓公許之,曹劌請盟,桓公遂與之盟。已盟,棄劍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劌可讎,請倍盟而討曹劌。』管仲曰:『要盟可負,而君不負;曹劌可讎,而君不讎,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諸侯,翕然而歸之,爲鄄之會,幽之盟,諸侯莫不至焉。爲陽穀之會,貫澤之盟,遠國皆來,南伐強楚,以致菁茅之貫;北伐山戎,爲燕開路,三存亡國,一繼絕世,尊事周室,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爲五伯長,本信起乎柯之盟也。 【注釋】青茅之謀: 桓公曰:『天子之養不足,號令賦於天下則不信諸侯,爲此有道乎?』管子對曰:『江淮之間有一茅而三脊貫至其本,名之曰青茅。請使天子之吏環封而守之。夫天子則封於太山,禪於梁父。號令天下諸侯曰:'諸從天子封於太山,禪於梁父者,必抱青茅一束以爲禪藉。不如令者不得從。」』天下諸侯載其黃金,爭秩而走。江淮之青茅坐長而十倍,其賈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歸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賀獻者,青茅之謀也。(【管子·輕重丁】)
【注】 藉:草墊,墊席。
【譯】 桓公說:『周天子的財用不足,發號施令向天下徵收賦稅,就會使諸侯不信任,有辦法解決嗎?』管仲回答說:『長江、淮河之間,有一種茅草,三條脊梗直貫到根部,名叫'青茅」。請讓周天子的官吏把青茅產地的四周封禁起來並加以看守。天子則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可以號令天下諸侯說:'凡是隨從天子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都必須攜帶一捆青茅作爲祭祀用的墊席。不按照命令辦的,不得隨從前往。」』於是,天下諸侯就都運載著黃金爭先恐後地奔走求購。長江、淮河一帶的青茅價格上漲十倍,其價格一捆可以賣到百金。這樣,周天子在王位上僅僅三天時間,天下的黃金就像流水一樣從四面八方向周王室歸聚。因此,周天子七年沒有索取諸侯的進貢,這是青茅之謀的效果。 【譯文】柯邑之盟 從前,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邑締結盟約。魯國的大夫曹劌對莊公說:『齊國進攻魯國的軍隊已到城下。現在,城池即將被攻破,敵軍壓境,您不準備保衛魯國嗎?』莊公說:『唉!我活著還不如死!』曹劌說:『既然這樣,那麼大王您就對付齊國的國君,我來對付齊國的臣子。』到了會盟的時候,兩國國君登上盟壇,兩國宰相相互作揖。曹劌手握出鞘的寶劍走了進去,在壇上逼近齊桓公,說:『城池攻破,大軍壓境,大王還打算進攻嗎?』管仲說『既是這樣,那您有什麼要求呢?』曹劌說:『希望齊國歸還汶陽的田地。』管仲對桓公說:『您還是答應他吧。』齊桓公便答應了曹劌的要求。曹劌請求結盟,齊桓公就與魯國締結了盟約。結盟後曹劌棄劍離開盟壇。桓公身邊的臣子說:『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可以背棄,曹劌可以視爲仇敵,請求大王您允許我們背棄已訂的盟約,發兵伐曹劌。』 管仲說: 『在要挾下締結的盟約是可以背棄的。但國君卻不背棄;曹劌可以視爲仇敵,但國君卻不把他視爲仇敵。這樣,國君就可以在天下顯揚信義了。』於是齊國沒有背棄盟約。天下的諸侯不約而同地歸順了齊國。齊桓公主持鄄邑之會,幽地會盟,諸侯沒有不參加的;主持陽穀之會,貫澤會盟,連邊遠的國家都來參加。齊國向南討伐強大的楚國,因這楚國才敬奉菁茅的貢品;向北討伐戎國,替燕國開路。齊桓公三次使即將被滅亡的國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斷代的國家得以延續,尊奉周王朝,九次會合諸侯,使淫亂動搖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鞏固,他的功德僅次於三王,成爲春秋五霸之首。尋源追根,他的信義卻是從柯邑的締結盟約開始建立起來的啊。【原文】 晉文公伐原,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爲也。』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故曰:『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於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爲踐土之會,溫之盟後南破強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伐)齊桓,本信由伐原也。 【注釋】 【原文】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謀士言曰:『原將下矣,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爲也。』遂去之。明年復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返,原人聞之,乃下。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爲至矣,乃歸文公。故曰『次原得衛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誠信以得之,歸之者非獨衛也。文公可謂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爲功大矣。(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原:古國名。②士:兵士。 【譯文】晉文公起兵討伐原國,跟身邊的謀士說七天攻下原,七天沒有攻克原國,便命令士兵班師回朝。有個謀士進言:原國就要被攻克了,請將士官吏等待些時間。
元公答到:誠信,來立國之寶。得到原國而失去誠信這個寶物,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元公便班師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討伐原國,與身邊的謀士說這次一定會得到原國再回來。衛國人聽到這些,認爲文公以誠信爲治國,於是歸順文公。
所以說:討伐原國而得到衛國,就是這樣的說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國,而是不想以失去誠信的代價來得到原國,不能以不誠的方法來得到。一定得以誠信得到,這樣歸順的國家就不止是衛國了。文公可以說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誠信立天下,對人誠信並且對那此不是很親近的人也一樣,不誠信就會讓所有事都不順。所以這次攻下原誠信應該記爲首功。 【原文】 昔者,趙之中牟叛,趙襄子率師伐之,圍未合而城自壞者十堵,襄子擊金而退。士軍吏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也,君曷爲去之?』襄子曰:『吾聞之於叔尚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使之城而後攻。』中牟聞其義,乃請降。詩曰:『王猶允塞,徐方既來。』此之謂也。襄子遂滅知氏,幷代爲天下強,本由伐中牟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