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氣血津液神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係。從生命活動的大體上來看,人體可分爲『形』與『神』 兩個部分。精、氣、血、津液均是人體內的基本精微物質,是產生一切機能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皆歸屬爲『形』。而人體生命的主宰及總體現,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概稱之爲『神』。形與神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無以活;形爲神之宅,神爲形之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證。【靈樞・本藏】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人體生命來自於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於氣,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即是神。精、氣、神三者爲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如【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一身所寶,惟精氣神。神生於氣,氣生於精,精化氣,氣化神。故精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也。』
一、氣與血的關係
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景岳全書・血證】又說:『人有陰陽,即爲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 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響之,血主濡之。』 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的說法。
(一)氣爲血之帥
氣爲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面。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爲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爲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爲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臟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氣的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的虛虧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易於導致血虛的病變。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是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2.氣能行血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 因此,氣的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得以保證。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郁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再者,氣的運行發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如氣逆者血隨氣升,氣陷者血隨氣下等等。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3.氣能攝血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如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病變,臨床上稱爲『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這些出血病變時,必須用健脾補氣方法,益氣以攝血。臨床中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應用。
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的三個方面體現了氣對於血的統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爲『氣爲血之帥』。
(二)血爲氣之母
血爲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面。
1.血能養氣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在人體各個部位中,血不斷地爲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故血足則氣旺。人體臟腑、肢節、九竅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養,這些部位即可出現氣虛衰少或氣的功能喪失的病變。血虛的病人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其道理即在於此。
2.血能載氣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血證論・吐血】說:『血爲氣之守。』【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說明氣依附於血而得以存在體內,並以血爲載體而運行全身。因此,血液虛少的病人,也就會出現氣虛病變。而大失血的病人,氣亦隨之發生大量地喪失,往往導致氣的渙散不收,漂浮無根的氣脫病變,稱爲『氣隨血脫』。
血能養氣與血能載氣,體現了血對於氣的基礎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爲『血爲氣之母』。總之,血屬陰,氣屬陽。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反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因此,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使其恢復協調平衡的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
二、氣與津液的關係
氣與津液相對而言,氣屬陽,津液屬陰。氣與津液的關係十分相似於氣與血的關係,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有賴於氣的推動、固攝作用和氣的升降出入運動,而氣在體內的存在及運動變化也離不開津液的滋潤和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