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愛中醫網 作者: 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的形態和生理病理爲研究目標的中醫學基本理論。中醫學既通過解剖分析的直接觀察方法認識臟腑的形態和功能,又運用哲學思維,以整體觀察的方法認識臟腑的生命活動規律,並以臟腑精氣的貯藏、運動和代謝來解說臟腑機能。因此,中醫學的臟腑,不僅僅是形態學結構的臟器,而是在其形態學結構的基礎上,賦予了某些特殊機能的生理病理學系統。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近年來又寫作『髒象』,是指藏於體內的內臟及其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事物和現象。
『藏象』二字,首載【素問・六節藏象論】:『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處)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爲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可見【內經】對藏象的論述,包括了人體結構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主要內容,涉及了臟腑的生理活動和與之相聯繫的心理活動、形體官竅、自然環境因素等。張介賓【類經・藏象類】注云:『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藏』,是藏於體內的內臟,包括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由於五臟是所有內臟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實際上是以五臟爲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
『象』,是這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外在現象和比象,其涵義有二:一是指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徵象,如『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問・藏氣法時論】)等;二是指內在以五臟爲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與外在自然環境的事物與現象類比所獲得的比象,如心氣通於夏,『南方赤色,入通於心』(【素問・金匱真言論】) 等。中醫學正是通過觀察外在徵象來研究內臟的活動規律,認識內臟的實質,即所謂『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靈樞・本藏】)。一般說來,任何外見的表象都有一定的內在形態學基礎,自然界的各種變化與內臟的功能活動也有一定的通應聯繫。『藏象』把形與象有機地結合起來,較確切地反映了中醫學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認識方法。
『藏』與臟器的概念不同。『藏』是中醫學特有的概念。中醫學的整體觀察和『以象測藏』 的認識方法,決定了『藏』的結構是一個在形態性結構框架的基礎上賦予了功能性結構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態功能合一性結構。如心『如倒垂蓮蕊』的形態及『主血脈』的功能,無疑是通過解剖分析而發現的,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則是通過整體觀察推理而賦予心的。因此『藏』的概念,不僅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更重要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概念,一個功能單位的概念。臟器,是西醫學的一個形態學概念,是指機體內外的器官而言。如心、肝、脾、肺、腎、胃、腸、膽、胰腺、膀胱、腦、子宮等,爲內臟器官;眼、耳、鼻等,爲感覺器官。就其結構來說,屬一個純形態學的或實體性的結構,而其功能是通過直接對該器官的解剖分析而獲得。因此,『藏』與臟器的名稱雖然大致相同,但其內涵卻大不一樣。
二、藏象學說的形成
藏象學說,【內經】中已基本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藏象學說的形成基礎,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一)古代解剖學的認識
追溯藏象理論的形成之源,可發現古代解剖知識不僅爲藏象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形態學基礎,而且古人還在這些形態學知識的基礎上,認識了內臟的某些功能。
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對臟腑的形態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並應用於醫療實踐,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上古時期的名醫俞跗已能對人體實施割腹治疾:『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溺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臟』,反映了當時已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內經】對解剖人體觀察臟腑更有詳細的描述,如【靈樞・經水】說:『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皆有大數。』【靈樞・腸胃】說:『咽門……至胃長一尺八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難經】更詳細論述了臟腑的形態、重量、容量、色澤等,如『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腎有兩枚』,『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等,且有『七沖門』(自口唇至肛門的消化道的七個器官的名稱)的記載。中醫學對人體一些較爲簡單的臟腑生理功能的認識,如心主血脈、肺主呼吸、胃爲水谷之海、大腸主傳化糟粕等,大都是在形態學知識的基礎上建立的。
(二)長期生活實踐的觀察
古代解剖學是比較粗淺的,對人體複雜深奧的生理病理現象還難以作出明確的解釋。因此,古人採用了『有諸內,必形諸外』、『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以及『取象類比』思維方法來認識人體臟腑的機能。通過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整體觀察,分析人體對不同環境條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來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規律,這是藏象學說形成的主要依據。如在已知肺主呼吸的基礎上,發現人體體表受寒時,會出現鼻塞、打噴嚏、咳嗽等症狀,從而得出『肺主皮毛』、『開竅於鼻』的推理;在已知脾胃主運化水谷的基礎上,發現幾天不進食或每日食量不足,就會出現消瘦、四肢乏力等現象,從而推理出『脾主四肢肌肉』之說。又如觀察分析人在悲哭時出現抽泣,大喜時心胸舒暢,發怒時面紅目赤,思慮過度時食慾減退等現象,推理得出五志分屬五臟等理論。
(三)古代哲學思想的滲透
以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爲代表的古代哲學思想滲透到中醫學中,對藏象理論的形成及系統化起了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