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4|回覆: 0

[醫藥臨床] 淺議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2-6-17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本義,根據『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的理論原則,是指春夏順應生長之氣以養陽,秋冬順從收藏之氣以養陰(王洪圖【內經選讀】)。這成爲中醫學所強調的順時養生思想。在這一本義的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臨床又有所發揮,從順時養生角度,逐漸推廣到臨床辨證和用藥大法中,從而形成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眾多理論學說,豐富了中醫學基礎理論。
  三種主要的見解
  首先談後世具有代表意義的幾種學說見解。
  1.以陰陽互制而論:春夏陽盛,宜食寒涼抑制亢陽;秋冬陰盛,宜食溫熱抑制盛陰。代表醫家如王冰。王氏曾曰:『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春食涼,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故王冰認爲『養即制也。』由於春夏陽盛易傷陰,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秋冬陰盛而易傷陽,故宜食溫熱以抑其陰盛保全陽氣。
  2.以陰陽互根而論:春夏養陽,是爲秋冬養陰做準備;秋冬養陰,是爲春夏養陽奠定基礎。善治病者,當順時令,立四時疾病互治規矩。代表醫家如張介賓。張氏曾曰:『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爲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爲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爲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爲病也。善養生者,宜切佩之。』
  3.以陰陽虛盛而論:春夏陽盛於外而虛於內,宜養其內虛之陽,秋冬陰盛於外而虛於內,宜養其內虛之陰。善養生者,春夏培養內虛之陽,秋冬培養內虛之陰。代表醫家如張志聰。張氏曾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也。』
  上述三種見解雖然不一,但如果將他們的見解運用於臨床中,則都能起到指導臨床的作用。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臨床中雖然每個病人的病情是不一樣的,但是肯定會有符合上述理論見解的發病機制。所以我們不必過於強調哪一種學說更合理,因爲它們的研究角度不一樣。有鑑於此,筆者認爲在充分領會『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基礎上,能夠辯證的應用該原則指導養生保健和臨床證治。
  在養生中的應用
  養生保健中,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我們應順應天時,以從其根。【靈樞·本神】云:『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金匱真言論】云:『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素問·寶命全形論】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飲食保健方面,元代邱處機【頤生集】云:『(春之時)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之時)飲食之味,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都是古人對我們養生保健的建議。
  在臨床中的應用
  臨床治療中,我們也應遵循順時的原則進行治療。【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的用藥規律。李時珍言:『必先歲氣,毋伐天和。又曰: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薑之類,以順夏浮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地。』
  針灸治療方面,【素問·八正神明論】云:『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靈樞·四時氣】云:『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爲定。故春取經、血脈、分肉之間,甚者深刺之,間者淺刺之。夏取盛經孫絡,取分間絕皮膚。秋取經腧,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滎,必深以留之。』
  如果不能遵循順時治療則易出現變病,如【素問·診要經終論】詳細介紹了四時誤刺所引起的後果:『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爲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髒,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令人善渴。』【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論述了針刺違背了四時之氣的規律而導致的血氣逆亂的情況,得出『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的結論,揭示針刺治療必須與四時氣相結合,以避免誤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