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26|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當下文字的誤用現象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11-2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人民日報
咬文嚼字,純潔漢語
『咬文嚼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認爲其主要含義是『認真推敲字句的意義和正誤』。而我認爲,真正的『咬文嚼字』是『深入細緻地辨析字詞,準確得體地使用語言,推動漢語符合規律地健康發展』。產生這樣的理解,是與當前文字使用的狀況分不開的。
故居成故里
文字差錯成熱點
近年來,社會語文中的文字差錯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成爲廣受關注的熱點。
2007年4月19日播出的【藝術人生】,請毛岸青的兒子毛新宇當嘉賓。當時毛岸青剛去世不久,主持人因此對毛新宇說:『在這裡,首先對家父前些日子的過世表示深切的哀悼。』這裡把人家的父親稱作『家父』,引得一片譁然。更糟糕的是,【藝術人生】辯護說:『爲了拉近採訪者與受訪者的距離,更好地進行溝通,用「家父」也是可以的。』這種說法完全不顧『家父』是個謙詞,指的是說話人自己的父親,真可謂強詞奪理,自然引來更多批評。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博得全世界的喝彩。開幕式上表演者扮演的孔門三千弟子齊誦【論語】中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一些電視節目主持人都把『不亦樂(lè)乎』說成了『不亦樂(yuè)乎』。樂讀lè,意思是快樂;讀yuè,意思是音樂。朋友遠道而來,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情,跟音樂卻沒必然聯繫。有人辯解道,這裡念『樂(yuè)』,因爲它通的是『悅』字。其實,與『悅』相通的,不是這個『樂』,而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字。
去年,湖北安陸與四川江油鬧出『李白故里』之爭。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就此做出批覆,表示『安陸市作爲李白長期居住地,被稱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處』。這個判斷非但沒解決問題,反而引起更多爭議。李白曾在山東濟寧安家10多年,那麼,濟寧也是『李白故里』?【羊城晚報】刊文繼續引申:『所謂故里,無非就是居住過的地方,住上一天,也可以說是故里,何況詩仙曾經在安陸生活過10年,說是李白故里,何錯之有?』這個說法更令人愕然。李白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安、幽州、金陵、江夏、秋浦、白帝……他都去住過,難道這些地方都是『李白故里』?商標局和上面那篇文章,顯然沒弄清『故里』與『故居』的區別。
無錯不成書
母語教育成問題
語言是一面鏡子,映射的是社會的影子。語文差錯頻頻出現,主要是三方面的問題,是社會與文化問題的綜合反映。
語文教育的問題。首先,母語教育地位降低。重外語輕母語如今已非個別現象,還有一些高校自主招生,居然不考語文,而若想大學畢業,外語必須通過等級考試,母語卻無此要求。母語教育地位降低,必然會造成人們母語素養的下降。其次,學校語文教育存在缺陷。比如說語文教學中過於重視作文,而文字素養卻被忽視了。殊不知,對文字的一知半解,反過來是會影響到文章質量的。此外,社會語文教育長期缺位。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語文問題無人解決,無人引導。比如是『宮保雞丁』還是『宮爆雞丁』,是『哈蜜瓜』還是『哈密瓜』,是『糖醋里肌』還是『糖醋里脊』。這些實際語文問題學校無心去管,政府無力去管,社會語文的混亂自然不可避免了。
社會心態的問題。隨著出版節奏的加快,出版內容的豐富,出版界對文字規範的要求有所下降,近年來圖書報刊的編校質量一直不容樂觀,甚至有人認爲『無錯不成書』已成業界常態。而網際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普及,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更爲便捷,人們在表達上獲得的自由度是空前的,對文字規範的忽視程度也是空前的。
語言本身的問題。漢語漢字是個複雜的符號系統,而且時刻處於發展變化之中,有些文字問題不容易一眼看清,使用時出現混亂與爭議,在所難免。比如人們常用宋玉【風賦】中的『風起於青O之末』來說事物尚處於萌芽階段,但人們經常把『青O』誤寫成『青苹』或『青萍』。『青O』是一種生於淺水中的蕨類草本植物。而『青苹』現在通常的理解是『青蘋果』,與事物萌芽無關。『青萍』,指浮萍。浮萍葉子緊貼水面,重心低,微風吹之不動。況且,浮萍是無所謂『末』的。『風起於青萍之末』,也不符合人們的生活常識。這些誤寫是與【簡化字總表】有關的。『O』是一個多音字,讀píng時指『O果』,可簡化爲『蘋果』。讀pín時指『青O』,不可簡化爲『青苹』或『青萍』。【簡化字總表】沒有區分這個字不同的讀音和意義,一刀切地將『O』處理爲『苹』,造成了語文生活中的混亂。國家語委正在研製一份【通用規範漢字表】,去年還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個字表打算調整一些過去不合理的規定,其中有一處是把讀音不同的兩個『O』分開,恢復『青O』的『O』字。這個做法是可取的。
語文是什麼
漢語文化需傳承
在語文教育界,人們一直在討論:『語文是什麼?』有人說是『語言文字』,有人說是『語言文學』,兩種觀點長期對峙。其實,對『語文』更到位的理解,應該是『語言文化』。
語言之美,美在文化。傳承漢語之美,其實質是傳承中華文化。在社會整體語文素養不足、文字使用心態浮躁、語言本身尚存複雜問題的背景下,要想傳承文化、保持漢語之美,咬文嚼字已成爲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咬住文字不放鬆,深入細緻地辨析語詞的意義與正誤,準確得體地使用語言,才能保護漢語豐富的文化內涵,推動漢語符合規律地發展,維護中華文化的健康與美麗。
首先,文化的認同需要語言素養的支撐。比如使用一些尊稱與謙辭,表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這些禮儀是認可的,但是因爲語言素養不夠,常常使用出錯,鬧出笑話,反過來還傷害了這種禮儀的傳承。
其次,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咬文嚼字的傳統。中國歷來有咬文嚼字的傳統,在文字運用時字斟句酌,務求準確、得體、完美。『推敲』一詞,就來自一個『咬文嚼字』的故事,如今已成爲漢語文化中的經典。這類『一字師』的故事說明的正是傳統文化對完美地用字行文的追求與推崇。
還有一些差錯,則稱得上是有辱斯文。有本書中這樣寫道,北大校長胡適赴南苑機場經過宣武門時,守門軍人不肯放行。胡適自報『我是胡適之啊』。當晚他打電話找傅作義,又說:『我是北京大學胡適之……』胡適,名適,字適之。他怎麼可能以字自稱呢?名與字關係密切,互爲表里,『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自稱應當用名,尊稱他人則用字,因爲字往往是對名的頌揚。若以字自稱,豈非自我抬舉?如周瑜自稱爲『瑜』,而蔣干則稱周瑜爲『公瑾』。胡適是當時學者,估計不會做出以字自稱這種事來。而今人如此書寫前人,豈非有辱斯文?
王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