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中醫藥報 古代名醫華佗曾創製麻沸散,並成功地用之於外科大手術中。【三國志】載:『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不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
這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早的腹部手術記錄,實在足以引起我們自豪。試想,不必做脊椎穿刺,只要口服一些就達到全身麻醉,施行手術,多麼舒適和方便。即使用現代醫學的眼光看,這也是一種令人神往的麻醉方法。而中國在1800年前已經做到了,其關鍵就是有了麻沸散這種功效神奇的麻醉藥!
那麼麻沸散究竟是什麼藥呢?因爲史料所乏,詳情不可確知,成了千古之謎。
後世醫家、史家對此多所議論,疑問很多,歸結起來無非是:到底有無此藥?如果有,那它的處方是怎樣組成的?
後世有些人認爲麻沸散可能屬於子虛烏有一類。因爲【三國志】不是醫書,而當時的醫家,尤其是與華佗同時的另一位名醫張仲景的著作中也沒有關於麻沸散的記載。
但是更多的人認爲:麻沸散確有其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藥的國家。【列子·湯問】中記載在戰國時代扁鵲就使用過麻醉藥。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認是遠較【內經】爲早的作品,裡面已提到用刀割治內痔、外敷以藥的手術。由此發展到數百年後的三國時代,華佗能達到那樣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陳壽著【三國志】素稱取材嚴謹,且時距華佗去世不過六七十年,所述華佗事跡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說到麻沸散的組成,情況就比較複雜了。
先看與華佗同時醫家的記載。張仲景的著作中不載麻沸散,只提到『麻沸湯』。這裡『麻沸』二字,是『如亂麻而沸涌』的意思,所謂麻沸湯在當時是一種熱湯的名稱,和麻沸散似無關係。華佗的學生吳普,長於藥物學,有書【吳普本草】,已失傳。從後人引用該書的內容中,未見提到麻沸散。但在【吳普本草】中提到植物麻黃的麻醉作用,值得注意。吳普說:『麻藍一名麻責,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查【中藥大辭典】這個麻黃的『黃』有多種讀法,其一是讀作『費』,和『沸』字音近。我們知道,中藥的方劑常以方內的主藥命名。例如麻黃湯以麻黃爲主藥,當歸芍藥散,以當歸、芍藥爲主藥。如麻沸散也屬這種情況,則雖無『麻沸』這種藥,但是『麻沸』是否即『麻黃』之誤呢?因陳壽畢竟不是醫生,當時醫生們又常用『麻沸湯』,他辨不清『麻沸』與『麻黃』的區別,發生誤記是可能的。
千百年來,對麻黃的認識非常混亂,可能這也是導致麻沸散失傳的原因之一。直到近代,才有學者楊亭華在所著【藥物圖考】中對它作了澄清和說明。他指出,麻黃是大麻的雌花。『新采之時,嗅之久致腦眩暈而痛,因內含元素甚富,爲刺激性之麻醉劑。』又說『若服過大之分劑,則呼吸必緩,然卒無殞命者;此藥常服致癮。』
現代植物學也已探明:麻黃分泌的枝脂含四氫大麻酚等麻醉物質。大麻的果實、小葉及細莖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見【中藥大辭典】)。現代西方社會的吸毒品大麻,即由上述東西製成。所以也許『麻沸散』應改稱『麻黃散』?這是一種推測。
宋時有人認爲麻沸散可能由曼陀羅等組成。周密【癸辛雜識】說:『漢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蘆,以少許磨酒飲,即通身麻醉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昔華佗能刳腸滌胃,豈不有此藥耶!』這裡的『押不蘆』即曼陀羅。李攸【宋朝史實】載:『置曼陀羅花酒中,既昏醉……盡擒殺之。』大約宋人用曼陀羅或其花置酒中充麻醉劑,是較普遍的。以後元代名醫危亦林也常用曼陀羅花作麻醉藥。
另一說,據近人著作【後漢書華佗傳補註】記載:『麻沸散方:差別躑躅,當歸,茉莉花根、石菖蒲。』書中未指明此方的出處,但一般認爲此方來自清代趙學敏的【串雅內編】中的『換皮麻藥』。至於此方究竟是否符合麻沸散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中藥麻醉科研有所進展,主要是以曼陀羅花(即洋金花)爲主藥做手術前麻醉。已能應用於100多種臨床手術。另外還有設想用曼陀羅和川貝等研末,製成『捲菸』,吸入氣管,可緩解支氣管痙攣,治療哮喘。總之中藥麻醉類藥物應用的前景很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