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3|回覆: 0

[國學灌水] 古代官場:丟官丟命還是平步青雲 全在一張嘴(2)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3-1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人民網
古代官場說話講究多
我們可以鄙薄曹振鏞之爲人,但同時也得承認,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官場環境催生了曹振鏞這類謹小慎微的庸碌官員。
有的皇帝,是不允許臣下有任何口誤的。清朝金埴【不下帶編】一書說:明朝嘉靖皇帝召太醫令徐偉診脈,徐偉進殿後匍匐膝行,見皇帝坐在小床上,龍衣拖到地上,不敢繼續向前爬,奏道:『皇上龍衣在地上,臣不敢前。』嘉靖帝馬上拉了拉衣服,伸出手腕讓徐偉診脈。診脈畢,徐偉回到值班室。皇帝下詔內閣,說:『偉適診脈,稱衣在地上,足見忠愛。地上人也,地下鬼也。』並給了徐偉重重的賞賜。徐偉見到詔書,惶懼失色,慶幸自己揀了一條命,以爲有神靈在暗中保佑。如果徐偉口不擇言,說『衣在地下』,在嘉靖帝聽來,等於罵他是『鬼』,罪該萬死。金埴說,嘉靖帝『嚴而多忌,誤有所犯,罪至不宥』。若是遇上嘉靖帝這樣的皇帝,官員們哪能不誠惶誠恐?生怕語多必失,要對自己講的每一個字斟酌再三。不幸的是,嘉靖帝這樣嚴苛的皇帝,在歷史上不是個別的。
明朝崇禎帝被認爲是剛愎自用的皇帝,不過他有時也顯得有些『開明』,對口誤者,不責怪,不追究。明朝李清【三垣筆記】一書說,1638年4月的一天,崇禎帝召見地方官員,五人一批,不提問題,讓他們自己隨便說。這些地方官都是只會磕頭不會說話的『磕頭蟲』,初次見皇帝,惶恐之下鬧出了不少笑話:『或語冗碎不可了,上必云「減省些」;或誤稱「臣」爲「知縣」;或誤稱「上」爲「老大人」,旋覺誤,倉皇稱「老皇上」者。上微笑。』官員們講話錯誤百出,觸犯忌諱,但崇禎帝以微笑表示對這些地方官的寬容。
皇帝也『金口難開』
不但一些官員有意不多說話,而且一些皇帝也刻意少言寡語。
皇帝之口被稱爲『金口』。俗話說,『金口難開』,意即皇帝是不會輕易開口說話的。
陳洪謨【治世余聞】一書據李東陽【燕對錄】云:自明英宗天順時期至明孝宗弘治時期,40年間,英宗、憲宗及即位之初的孝宗,難得召見內閣大臣,每次見面不過一二句話。弘治十年(1497)三月的一天,孝宗聽大臣講解經書畢,召見內閣大臣徐溥、劉健、李東陽等,皇帝講的話比以往多得多,令李東陽大爲驚奇。其實這一天接見內閣大臣,明孝宗只講了10句話。句子短的只有兩三個字,長的也不過20個字。短句如:『近前』,『看文書』,『與先生輩計較』,『吃茶』。在李東陽看來,這是破天荒第一回。
這裡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宋朝至和年間(1054-1055),仁宗皇帝得了很重的病,連續昏迷三天。治癒後,『帝自此御朝,即拱默不言。大臣奏事,可即首肯,不即搖首』。宋仁宗從此不再開口,僅以點頭、搖頭表示對大臣的報告允准與否。其實他並沒有喪失語言功能。幸虧當時有富弼、韓琦、文彥博、包拯等一批名臣爲他支撐局面,朝廷才得以正常運轉。
睿智如唐太宗者,也不多言多語。唐太宗言:『朕每臨朝,欲發一言,未嘗不三思,恐爲民害,是以不多言。』擔任給事中並負責起居注的杜正倫說:『臣職在記言,陛下之失,臣必書之,豈徒有害於今,亦恐貽譏於後。』他點破了唐太宗的心思,原來唐太宗是怕多講話出錯,危害百姓,並被後人恥笑(因他的言論都要被史官記錄下來,他本人都看不到)。
皇帝講話一般少之又少,這是樹立威勢和駕馭群臣的需要。他們一方面標榜以儒家學說治國,一方面採用法家倡導的統治術。【韓非子・主道】云:『人主之道,靜退以爲寶。不自操事而知拙與巧,不自計慮而知福與咎。是以不言而善應,不約而善增。』意思是說,君主的原則,以靜退爲寶。自己不操勞事務而知道臣下辦事是拙還是巧;自己不謀劃事情而知道臣下的計謀會得福還是會得禍。因此君主雖然不說話,臣下卻能很好地提出自己的主張;雖然對臣下不作規定,臣下也能作出更多的功效。皇帝少說話,顯得高深莫測,威嚴無比,可使臣下產生敬畏之心。
古代官場,沒有自由、平等討論的氣氛。要讓官員們消除顧慮、暢所欲言,很難做到。

        來源:人民網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